答:(蔡依橙)
疫情期間,論文發表量暴漲。
從課程開辦至今,我們統計了每個月校友論文發表量,發現一個很明顯的趨勢線:在疫情期間特別升高一陣子!
因為學過論文寫作的同學,會趁著大家對未來比較不確定、工作時數稍微減少的時候,快點把握時間把手邊的材料寫好投稿。那陣子全世界的論文量也是升高的。
疫情後的論文潮退了,竟是這個原因!
疫情之後,本來是回到原本的趨勢線,繼續上升,但接著遇到部分醫院學校開始針對 OA 期刊做政策上的調整。
在這些醫院學校工作的校友,必須全部轉到傳統期刊尋找稿件適合的去處,但偏偏現在傳統期刊的審稿期都相當久,能容納的稿量也有限(受限於紙本,一年約 300-500 篇最多)。所以刊登的時間持續往後延,反應出來的就是每個月刊登量下降。
如何破解審稿卡關?增加產線才是王道!
對於這樣的趨勢,目前我們綜合校友們的回饋,最有效的應對策略,就是讓自己「增加論文產出」,這樣才有很多篇可以到不同的傳統期刊慢慢去磨。
因為 IRB 與臨床收案速度,會限制臨床論文產出的速度。所以,統合分析和網絡統合分析,就成為許多研究者的第二跟第三產線,可以很有效地維持每年都有固定產出。
AI 工具爆紅,但論文寫作還是得靠自己!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挑戰,但也會出現更多協助大家度過這些挑戰的工具與機會。例如說像我們的課程,或者在英文寫作上被廣泛使用的 ChatGPT。
但 ChatGPT 沒辦法無中生有幫你寫出學術論文,想法還是要你想,資料還是要你找,統計還是要你算,它只能幫你搞定語言的部分。最後的確認,以及要為這些文字簽上名字負責的,還是你自己。
所以,學會學術論文的寫作架構,在有效監督的狀況下去使用各種 AI 工具,是最理想也最快速的狀態。
這些,我們的課程都有教唷!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