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這次來聊聊 Perplexity,因為我也有付費訂閱,認真使用了一陣子,分享一下心得。
一開始是看上 Perplexity 以網頁為基礎的回答,總覺得講話有憑有據,想試試看能不能取代搜尋,甚至變成生活中,隨時可回答各種小問題的伙伴。
結果有點令我意外。雖然八成狀況還是回答得不錯,但是一些 AI 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
作者:蔡依橙
這次來聊聊 Perplexity,因為我也有付費訂閱,認真使用了一陣子,分享一下心得。
一開始是看上 Perplexity 以網頁為基礎的回答,總覺得講話有憑有據,想試試看能不能取代搜尋,甚至變成生活中,隨時可回答各種小問題的伙伴。
結果有點令我意外。雖然八成狀況還是回答得不錯,但是一些 AI 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
作者:蔡依橙
ChatGPT 是文筆最好,而且回話最具支持性的,也就是有些人說的「諂媚」。但也因為他這種順著使用者的說話語氣,在各種 AI 工具中,會讓人最想找他做一些疑難雜症看看。
實務上我最常跟他腦力激盪。像是如果我要寫一篇中文介紹文章,有想法,但還不確定怎麼構成。我會寫下幾個我預計提到的重點,請他幫我增添細節與實證資訊,寫成目標字數。
不過,他寫的東西還是很有 AI 味,我一般會讓他寫到約六成的完成度,就接手自己修改重寫,加上自己的風格,直到完成。
對我來說,從想法到六成完成度的文章,他處理得很好。但如果你繼續叫他寫到完稿的話,中文好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個有點 AI。
作者:蔡依橙
之所以訂閱 Google Gemini 是幾個原因促成的。
我本來就有訂閱 Google One 空間分享給全家人用,每個月多加 300 元就能有 Gemini,增加的費用並不多。
而且因為是家庭共享,所以孩子們也能一起使用,他們都能用自己的 Gmail 登入,保留隱私,問自己想問的問題。
Google Gemini 為了打市場,目前 Deep Research 功能,是基礎訂閱戶就能用的。加上這是目前世界上市佔率第二,僅次於 ChatGPT 的 AI 服務,又有富爸爸 Google 生態系加持,我也想看看可以整合到什麼情況。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作者:蔡依橙
最近熱議的那篇 Lancet 讀者投書,整個過程實在很令人感慨。
跟學術比較不相關的討論,我這邊就跳過了。我能理解,剛起步的研究者,希望自己名字登上頂尖期刊的心情。但這個案例剛好可以說明,刊登出來白紙黑字後,是會被全世界檢驗的,包括自己的本國同行,大家連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都會去看。
這讓我想到的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新手同學開始使用 AI 工具,包括萃取資料、文獻引用等等,簡單下個指令都能瞬間噴出大量文字與資料,但我個人對這些進階的應用領域比較保守。
我認為,目前 AI 工具最可靠的是翻譯,但即使是翻譯,之後我一定會全文自己仔細看過。偶爾還是會有錯,而那些錯通常來自於給 AI 的中文就已經不精確。這個領域的可靠度,可以到 99% 左右。
但直接請 AI 去做文獻引用,這個正確率雖然最近有提升,但大概就是從全部亂講,到四成亂講的程度。也就是 60% 左右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