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11 / 14

我真的嚇到了!病例不靠罕見,也能發表!

 

作者: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急診醫學科部 郭建緯 醫師

 

 

 

 

在醫學教育養成及住院醫師訓練的過程中,身邊總是不乏傑出的臨床教師與能力優異的同儕。

 

回想以往閒聊或討論時,最常出現的話題往往是那些臨床上特別少見、或處理上極具挑戰的個案。久而久之,自己也逐漸形成一種既定印象:「稀有」與「困難」的個案才是最有價值、最值得被發表的題材,也最能吸引他人的目光。

 

在科內學長熱心的鼓勵與督促下,加上醫院端對學術產出的無形壓力,這次我終於鼓起勇氣,帶著珍藏多年的稀有個案參加新思惟的《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希望能嘗試將其整理成完整的報告並投稿發表。

 

 

問題不是罕見,期刊真正看重的是啟發。

 

然而,上課後才深刻體會到,自己對「個案報告」的理解其實相當侷限。

 

過去總認為個案報告的價值在於「稀有性」,越罕見的疾病或表現越值得發表。殊不知在期刊編輯或審稿者眼中,「稀有」不是成功保證,有時甚至只是附加條件。

 

真正讓一篇個案報告能被接受、被引用、並為他人帶來啟發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從中提出具臨床啟發性的思考,或提供能改善決策的實務見解。換句話說,個案報告不是在「記錄一個特別的病人」,而是「呈現臨床啟發」。

 

 

什麼叫真正能發表的個案報告?

 

課程中,講師用一篇篇成功發表的案例,從期刊挑選策略到呈現方式,再到面對退稿時的重新整理,都做了清楚拆解。最觸動我的,是這句話:「臨床意義才是一篇個案報告的靈魂。」

 

如果只是描述罕見疾病,價值其實非常有限;但若能從診斷歷程、處置轉折、臨床決策等環節提出關鍵思考,那才是學術圈最需要的內容。

 

這讓我回頭檢視自己過去所收集的病例,發現到有一些看似平凡的病人,但卻能呈現珍貴的臨床決策脈絡,而這些,都被我封存長灰塵中。

 

 

原來 review 是「越早開始越好」。

 

此外,工作坊也強調了 review 的重要性。以往整理病例時,我多半著重在「這個病人有多特殊」,而忽略了與既有文獻的對照。

 

「只要有能力,就應該盡早開始寫 review。」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也徹底改變了我對學術寫作的看法。

 

學術研究不該只是「為了做而做」,而是要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累積、整合,讓後來者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使醫學持續進步。

 

 

發表的關鍵:知道為什麼要寫

 

整體而言,這次工作坊,它讓我重新理解個案報告的意義,也讓我看到急診醫師在學術發表上的潛力與責任。未來,我希望能持續練習將臨床經驗轉化為可分享的知識,讓每一份報告都成為實務與學術之間的橋樑。能有成果固然令人欣慰,但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持續學習、反思與成長,這才是對自己、對臨床工作最真實的肯定。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