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新思惟

2025 / 11 / 14

「PGY 發表一篇論文」,今天過後,第一次覺得真的能做到。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汪郁馨 醫師

 

 

 

 

成績推著我走進醫學這條路

 

當初踏上醫學這條路,其實並非我原本的志向,只是成績剛好到位,再加上家人的期盼,於是就順勢走了下去。沒有醫學相關背景,也從未真正理解醫師工作的全貌,我一直以為「當醫生就是看病」。求學階段也沒有接觸過學術寫作或研究,對此一向是陌生的領域。

 

 

我想趁早完成人生第一篇論文,但……

 

去年開始正式工作後,我替自己訂下了一個目標:希望能在 PGY 的訓練期間完成並發表一篇論文。雖然運氣不錯,遇到願意指引方向的師長,也拿到一個可發展的病例,但當打開那冗長而複雜的就醫紀錄時,找不到重點、搞不懂方向,到頭來依然是個無頭蒼蠅。

 

所以我決定報名《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的工作坊,想補上這些缺乏的能力。這堂課不是教複雜的起承轉合,而是著重於學校裡從沒講過、卻對初學者來說極其重要的觀念與方法。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4

已經寫過幾篇論文了,卻還是不敢指導學生?

 

作者:臺中榮民總醫院 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韻文 醫師

 

 

 

 

在課程前,我已有 6 篇 SCI 論文發表(original article 4 篇、letter 2 篇)的經驗。雖然有 2 篇 letter,但並非一開始就以 letter 為目標撰寫,而是高分期刊(impact factor 分別為 11.8 與 12.0)退稿 original article 後,建議轉投 letter 所致。

 

升等要求 original article,但我因為被「第一名」蒙蔽,讓 original article 最終變成 letter。也因升等條件,我覺得自己沒有立刻學會撰寫 case report 或 review article 的需求。至於 technical note,我只想到骨關節超音波,但我的研究主軸在藥物過敏,似乎更沒有需求。

 

 

在 BWH 的一年,打開研究世界的多種可能。

 

2024–2025 年間,我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WH)過敏及臨床免疫科擔任一年期研究員。

 

每年七月,指導教授都會舉辦「Introductory Course for Allergy and Immunology Fellows Program」,除了介紹最新知識外,也安排職涯規劃分享與諮詢。

 

地靈人傑的波士頓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強者,來自奈及利亞的 Ayobami T. Akenroye 醫師給 Fellow 們以下幾點建議:

 

  1. Many mentorships, not only one, especially academic mentor. Multiple mentors’ feedback.
  2. Be honest.
  3. What excites you?
  4. Industry, practice, BWH, MGH, anywhere, you can do research.
  5. Keep your door open.
  6. Initiation from the field we don’t know.
  7. Start from a subset of diseases.
  8. A review article or meta-analysis in the field you are interested in.

 

其中最改變我觀念的有兩點。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4

上完課才發現,之前好多有價值的 case 都浪費了!

 

作者:劉彥均 醫師

 

 

 

 

去年3月的時候有參加過《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在當時雖然學到了 original 論文文體的撰寫與排版,但是獲得 idea 的方法,還是感覺缺少了一塊。在各科輪訓期間除非指導老師很熱心地把資料都收集好、IRB、統計都跑完,又或者是學長姐研究室下有小題目可做,不然光靠自己的 idea 去發展 original,是非常非常艱辛的。

 

 

PowerPoint 就能做出投稿等級影像?

 

互動實作課完美地打中我在影像處理上的痛點。為了先前的 case report,我在放射科輪訓時問過放射師、技術長詢問 PACS 系統相關的處理,還有了解平時的工作與影像處理的流程,並從機器上抓原始檔案,再用 Horos 重組影像,完全沒想過 PowerPoint 竟然也能成為修正影像的強大工具,而且效果非常好。

 

也透過蔡校長介紹自己以往的發表,看見了那些影像重組功能在真實世界是如何呈現、幫助臨床決策的,真的收穫良多,這在以往的學習經驗中極度缺乏!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4

我錯了,我一直以為寫個案報告要「超罕見」……

 

作者:新竹馬偕 急診 劉世清 醫師

 

 

 

 

幸好來上課了,才不會錯過更多!

 

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對「個案報告」的想法其實很單純,也可以說有點狹隘。我一直覺得,要寫出一篇值得投稿、能被刊登的個案報告,一定要找那種非常特別、極為罕見的病例。好像只有遇到別人沒看過的病人,才有資格拿來寫報告。

 

所以在臨床工作中,我常常會想:如果哪天真的遇到很少見的病人,一定要趕快把資料留下來、收集影像、整理文件,準備哪天拿來投稿。

 

多虧來這次上課,我才發現原來我以前的想法真的太片面,也單純到有點幼稚。

 

講師提到一句話,我印象深刻:「能不能刊登,不是看個案多特別,而是看它有沒有教育意義。」

 

回想起來,確實如此。再罕見的疾病,也常有前人寫過;教科書也早有詳盡的介紹。真正能帶來價值的,是在這個病人的診斷與治療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臨床判斷、錯誤提醒,或能幫助其他臨床醫師避免走冤枉路的經驗分享。那才是一篇好個案報告的核心。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4

不只是升等需要,寫論文也能帶來成就感。

 

作者:馬偕兒童醫院 兒科 王志豪 醫師

 

 

 

 

剛好蔡校長最近寫了「寫臨床論文有什麼意義?還不是為了升等在那裡硬寫?」,看完之後頗有感觸。

 

的確,做不喜歡的事往往難以長久;但隨著年紀漸長,我也慢慢開始不再排斥,甚至嘗試從論文寫作中找到樂趣。

 

在這個過程裡,常常會碰到許多實務問題,例如醫學影像的呈現與優化、箭頭標示的使用、圖片賣點不明等。雖然偶爾運氣好能被期刊接受,但總覺得圖片還可以更好,只是自己不會處理,也找不到合適的人請教。

 

所幸有蔡校長開設的《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讓我終於能夠系統性地學習這些實用技巧。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4

「按部就班」差點讓我失去思考與調整的能力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楊麒翰 醫師

 

 

 

 

時隔數月,再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熟悉的氛圍與滿滿的收穫,讓我再次深深感受到學習的喜悅與震撼。

 

課程一開始,梁醫師以多年臨床與研究經驗,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個案報告」的本質與價值。過去我一直以為,只要案例夠罕見,就能成為值得投稿的報告;但聽完說明後才理解,「罕見」並非關鍵。能否讓閱讀這篇報告的醫師、研究者,從中獲得啟發與意義,才是個案報告的靈魂所在。
 

細微改進,也能形成新的技術與貢獻。

 

梁醫師分享了他多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文章,內容大多來自他日常的臨床工作與觀察。他提醒我們,臨床的每一個片段都可能是研究的起點。

 

當遇到術後併發症時,不只是去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主動思考:為什麼會發生?如何改進?再查文獻、整理資料,將這個思考過程寫成報告。這樣的文章,不單只是呈現一個病人的故事,更是能分享醫師的思考脈絡與學習歷程,因此特別具有教育意義。

 

即使是在最日常、最常規的手術流程中,只要願意仔細觀察與思考,就能發現改進的契機。例如針對現有流程中效率不佳或結果不理想的部分,進行細微的調整,並以科學客觀的方法驗證成效,這樣便能發展出新的技術與方法。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