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10 / 22

突破卡關,original article 以外的選擇。

 

作者:恩主公醫院 口腔顎面外科 黃婷愉 醫師

 

 

 

 

論文寫作,在住院醫師訓練期間已經算是普遍的要求。然而,系統性的學習或是有恩師指導,還是要看個人造化。而學習之後能否有效應用,除了自己的努力外,過程中也可能需要貴人指點幫忙。

 

完成第一篇 original article 後,其實有種殫精竭慮的感覺,對於下一篇一直沒有足夠具體的想法。當自己終於成為主治醫師之後,依循老師們的教導,蒐集臨床的資料與照片,一點一滴的整理,卻也不知該如何建立自己的數據資料庫,不停反覆修改以致於沒有進度。

 

直到今年看到新思惟 FB 新推出的論文課程介紹,提及期刊的選擇、Original article 以外的三種文體、如何收集整理案例以及自己的想法。每一項都是讓我卡關、停滯不前的關鍵問題,因此毫不猶豫的報名了。

 

 

課程的重點在基本功與架構

 

醫學影像的處理,每一步都是細節,利用 Office 365 以及 Mac 的預覽程式,調整製作出符合一般期刊格式且表達明確的圖片。一張圖能清晰明確的凸顯要表達的內容,所謂的「一圖入魂」,其實並不容易。

 

曾經以為 NEJM Image 只要求圖片與 150 字說明,應該是很好上手,投稿後卡了五個月後被退稿,但沒有說明退稿原因,也不知如何改進。直到這次梁宗榮醫師授課,才知道這原來一點也不簡單。

 

不僅圖片主體性要夠、影像要漂亮,還要有臨床或教學上的意義,而這意義的定義在於審閱者,所以投稿者必須知道哪個期刊容易接受手上的稿件。而有效率的寫作、投稿來自於醫學影像處理和資料彙整的基本功,以及對期刊的熟悉度。從影像投稿,發展到 case report、case serious,再發展至 technical note、review article,除了是文體架構上的延展,也是一種策略,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洞見。

 

 

做出好的研究、寫出好的內容,更要挑一個好的去處。

 

蔡校長示範了最基本的資料庫建立,並且分享工作時間與研究時間的分配、如何優化工作流程與資料收集的過程,每一項環環相扣,沒有一項能夠打折扣。此外,很重要的是識別 deceptive journal,不想在新手村直接陣亡,就不能依賴免費搜尋引擎,因為連 Google 也會被騙。

 

蔡校長也清楚解釋了 Impact Factor 的真名及來源,還有 Open access journal 的結構與價格,種種迷霧頓時消散,資本主義市場的機制果然是無所不在。藉由這些知識,才知道該如何靈活挑選適合自己所寫的文章的期刊,不局限於傳統期刊或者 Open access journal,甚至在被退稿後,能夠有後路做資源回收,讓自己為論文寫作所投注的時間和精力,有適當的歸屬與回報。

 

經由兩位醫師精闢的指導與分享,自己該做的基本功、該調整的程序與方向,以及資料運用的策略漸漸清晰明朗。接下來,便是按部就班的架構屬於自己的資料庫、更嚴格的要求自己所拍的相片、練習醫學影像處理並且蒐集適合的期刊,試著投稿,慢慢累積經驗,期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