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11 / 14

上完課才發現,之前好多有價值的 case 都浪費了!

 

作者:劉彥均 醫師

 

 

 

 

去年3月的時候有參加過《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在當時雖然學到了 original 論文文體的撰寫與排版,但是獲得 idea 的方法,還是感覺缺少了一塊。在各科輪訓期間除非指導老師很熱心地把資料都收集好、IRB、統計都跑完,又或者是學長姐研究室下有小題目可做,不然光靠自己的 idea 去發展 original,是非常非常艱辛的。

 

 

PowerPoint 就能做出投稿等級影像?

 

互動實作課完美地打中我在影像處理上的痛點。為了先前的 case report,我在放射科輪訓時問過放射師、技術長詢問 PACS 系統相關的處理,還有了解平時的工作與影像處理的流程,並從機器上抓原始檔案,再用 Horos 重組影像,完全沒想過 PowerPoint 竟然也能成為修正影像的強大工具,而且效果非常好。

 

也透過蔡校長介紹自己以往的發表,看見了那些影像重組功能在真實世界是如何呈現、幫助臨床決策的,真的收穫良多,這在以往的學習經驗中極度缺乏!

 

 

以前的自我懷疑,是因為沒有人告訴我「怎麼挑 case」。

 

另外在 case report 的寫作、構思與投稿方案,還有選擇投稿的出版社,這堂課的分享非常具體。在學時期,雖然學長姐都強調,可以試著寫 case report,當在臨床上遇到了可以寫的 case report,發展成海報雖然容易,但是要再發展到期刊投稿,又會開始自我質疑到底這篇的賣點在哪裡?難道稀少、特別就可以?感覺收的案不夠多、不夠長,真的投稿出去又有點心虛。

 

聽過兩位講者們分享後,先前的困惑總算被解決了!同時也了解那些在臨床上,能夠持續有學術產出的學長姐們,是如何管理能夠投稿的素材,並且有策略與計劃地,把這些素材用到極致。

 

兩位講者在臨床上與其他專科的合作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透過長期的合作與轉介,甚至其他專科的專家,也會主動去發掘可以發表的素材。

 

 

原來我曾經擁有這麼好的素材

 

在課前的提問,我又把先前封存在硬碟沒有繼續投稿的文章與素材看了一遍,心中覺得非常可惜:IRB 都跑了,但是禁不起自己的懷疑,下部隊時就草草把 IRB 結案了,當時在影像處理與素材的取得也是花了很多心力。

 

在上完這次的課程後,讓我看待這些個案有不同的想法,希望能在接下來兩年下部隊的期間,把這些個案發展成適當的文體,並把先前老師們說的一些潛在案例與主題、工作流程、歸檔方法整理並應用在平日工作上。

 

希望選完專科後,回醫院時,能夠在專業上如同兩位講者,持續的精進與持續的產出,成為多產且能力具體的醫學專業人士。

 

 

補充歸檔的想法(附上蔡校長使用經驗)

 

最後針對歸檔的部分,透過資料夾命名、everything 索引的方法,我在其他老師們也有看到相同的方案(也有只用 PACS 打報告系統內的討論功能紀錄而已),我想這也得要非常有紀律,並且定期的整理與檢視,才能維持一定的整潔度。(有時總會有一些個案不能單用幾個片語就描述完成,累積久了會覺得很阿雜……),不知道講者們有沒有這些經驗可以分享?或許在現在有了 LLM,搭配 MCP 去把資料做自動化的標記,配合 Notion 或者小的資料庫,可以更好地管理這些素材?

 

(橙編按:同學們可以嘗試建立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說不定十多年後就是你在台上分享給我們學!我個人會使用 Windows、Excel 跟資料夾為基礎的儲存方式,是因為我的年代經歷了太多的筆記軟體跟資料管理軟體的創業以及最終的沒落。以十幾年的角度看,會選擇「不算是完美但最穩定日後都能讀取,且速度快到不會讓人放棄」的方案。像是筆記軟體,我知道有很多很棒的,但最終我選擇的是微軟的 OneNote,原因無他,就是這家公司看來不會倒閉。就算要收掉,也會有很多新公司願意接受使用者的資料移轉。這是我的核心考量,供參考~)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