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好,我自己問了一下學長姐,發現 PGY 就算立志想要在應徵之前生出論文,最後失敗的比例其實不低,而且原因五花八門,當然有人成功,也有人不只成功發表,甚至還連發。請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到底 PGY 寫論文,困難在哪裡?
答:(蔡依橙)
這件事情是個多重因素,如果能夠把每一項因素都處理好,應該是蠻有機會發表的。
以下的分析,是來自於許多醫學生或 PGY 時期就來上課的校友,以及詢問我們許多合作的老師,指導過數百名學生,所整理出來的結論。
問:校長好,我自己問了一下學長姐,發現 PGY 就算立志想要在應徵之前生出論文,最後失敗的比例其實不低,而且原因五花八門,當然有人成功,也有人不只成功發表,甚至還連發。請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到底 PGY 寫論文,困難在哪裡?
答:(蔡依橙)
這件事情是個多重因素,如果能夠把每一項因素都處理好,應該是蠻有機會發表的。
以下的分析,是來自於許多醫學生或 PGY 時期就來上課的校友,以及詢問我們許多合作的老師,指導過數百名學生,所整理出來的結論。
問:校長好,我剛開始 PGY 一陣子,希望在應徵熱門科住院醫師的時候能夠確定有發表,最好能夠有兩篇以上,所以我詢問了不少學長姐,做了一些田野調查。想請問的是,我聽到不少很努力但最後失敗的例子,我該怎麼去避免?
像是一位學長在 PGY 開始的時候,就認真找了老師,花了 6 個月的時間,文章終於寫好,他希望能夠盡快刊出,但老師跟他說,OA 期刊雖然快,但水準不好,對自己日後的學術生涯有損,並表示會找一些網頁上公告速度很快的傳統期刊。結果一本審 5 個月退稿,一本審 6 個月退稿,準備應徵的時候,履歷表上還是空空如也。
另外一位學姐也是很認真,不過老師的指導經驗有限,方向比較混亂,差不多在 9 個月左右把文章整理出來,他自己也是希望只要刊登在有分數的期刊就好,但老師希望最大化 impact factor,於是從十幾分的期刊開始投下來,連續幾本被退,應徵的時候也沒論文可呈現。
他們都很認真,花很多時間寫作,也找了老師,為什麼最後還是沒有發表?
答:(蔡依橙)
這兩個例子,剛好都說明了幾項各位社會新鮮人在生涯的前幾年,一定會經歷且遭遇的事。我先說兩個最重要的結論: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角度。
問:校長好,有件事情我真的不太確定該怎麼去思考跟看待,想請問你的意見。
進醫院後有聽到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很多醫學中心的老師們看不慣現在年輕人臨床都還沒學好,就整天寫論文的風氣,所以在招收住院醫師的時候,有論文不見得會加分,他們希望的是全人評估,能夠收進可以一起當同事的住院醫師。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因為評鑑跟醫院本身的要求,學術論文的寫作能力是剛性需求,偏偏有這種能力的人又很稀缺,所以能夠有發表,證明自己有學術寫作的能力,在多數的醫院其實是會加分的。
我現在雖然離應徵還有兩年,但我也知道,寫論文需要時間。到底我該不該去發展學術寫作的經驗,並充實自己的履歷?
答:(蔡依橙)
這是個好問題,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存在,也都沒有錯,但他們會適用於不同的醫院。
招收住院醫師絕對是一個全人評估的過程,你論文再多,但人很難相處,而且面試的時候看起來氣場就與主考官不合,那是不可能會被錄取的。
但相對來說,如果兩個人不管在各方面都各有千秋,面談過程也沒出明顯的問題,科部又有發表需求,當然是有發表,證明自己有學術寫作能力的人比較吃香。
書面審查的部分也會有差別,論文只是一個記錄,他真正代表的是你對這個科別是不是有持續性的興趣,是不是專心致力於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對於醫學生 PGY 來說,寫論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事實上對主治醫師也不容易),如果你年輕的時候就能夠克服困難的事情,那麼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給你一些更有挑戰性的臨床訓練,學習新技術,應該也是沒問題的。
問:校長好,上次你分享,美國的醫學教育是從技術傳遞逐漸變成強調研究,也因此影響了今天的台灣醫療體系,這很有趣。但我想問的是,我就好好的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的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
答:(蔡依橙)
首先要先聲明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專心做醫療服務,而且持續進修,跟上醫療進步的趨勢,也引進新的觀念與方法,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
答:(蔡依橙)
目前 ChatGPT 有很多種花式應用,但我個人認為有一些應用需要研究者本身有比較高的鑑別度,才不會出事。所以,我接下來要講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而且最安全的用法:語言編修。
以下會舉很多的實例,有一些我實際應用的畫面,各位可以暫停或截圖下來看,參考我是用怎樣的互動方式,請 ChatGPT 幫我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