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統合分析

2025 / 2 / 11

問:「做研究、寫論文」有除了生存以外的意義嗎?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所以……

 

閱讀更多 »

2025 / 1 / 7

【趨勢觀察】Office Hour 進行方式點擊次數增加?中壯年的終身學習者!

 

 

 

 

 

 

作者:(蔡依橙)

 

最近在新思惟的活動中,有兩個特別趨勢。

 

 

Office Hour 進行方式點擊變多

 

最近在我們的網頁中,關於 Office hour 進行方式的連結,被點擊最多。許多來上課的同學也提到,每個禮拜都有一個小時能夠問一些課程之後實際應用的問題,讓人感覺安心。

 

Office Hour 的進行方式,是在指定時間內,使用 Messenger 傳訊問答。這種「打字之後會收到回覆」的模式,對社恐者友善,除了回答精準之外,還能讓同學發現到一些自己沒注意到的事情。

 

 

中壯年的終身學習者

 

最近的課程,有不少中壯年的同學來參與。他們並不一定有迫切的論文發表或升遷壓力,而是人生發展到一個程度,覺得應該要挑戰一些過去認為困難或者不擅長的事情。

 

有的人是在診所工作很多年,生活與收入都已經穩定,想要挑戰一下年輕時候很嚮往的論文發表,於是來報名統合分析課程,當作一項才藝來學習實踐。

 

也有人已經拿到碩博士,但總覺得所寫的是老師的題目,畢業後想維持發表產能,更想試試看自己是否能夠獨立找到題目,並完成全部的統計寫作。全部只用自己的力量,讓名字出現在 SCI 期刊上面,於是來學網絡統合分析

 

資深主治醫師,得知醫院有方便的 TriNetX 資料庫,操作介面方便,PGY 都在撈出資料回答臨床問題,於是想說快點來學統計方式與寫作架構(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儘速讓自己具備指導能力。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需求,只要同學想進步,我們有課程也有 Office hour,持續提供協助。

 

 

參加課程立即擁有 office hour 服務

 

 

2024 / 11 / 27

問:AI 正在讓你做出錯誤決策?

 

 

 

 

 

答:(蔡依橙)

 

如果你還沒有確認正確性的能力,千萬不要使用 AI 去做你無法驗證的事。

 

最近有同學在 Office hour 問我問題,我發現他的提問有點奇怪,在我進一步釐清並追問之後,才發現原來同學是使用 AI 工具去讀論文。

 

 

這段文字,你先看看,哪裡奇怪?

 

主題我稍微做點馬賽克,大概類似「給予病人某介入之後,去評估疼痛指數的下降程度」。所以他用 PubMed 找了有這些介入也有疼痛指數的論文,全部丟進 AI 工具裡面。

 

接著,他對這些 AI 工具詢問,請他們萃取出做統合分析需要的數值。

 

AI 給了一堆中文說明跟歸納,並告訴他,其中好幾篇文章,並沒有給出疼痛指數的數據。

 

閱讀更多 »

2024 / 11 / 8

問:在地區醫院工作,好難找到論文題目?

 

 

 

 

 

問:我在一家地區醫院工作,因為不是醫學中心,又有固定合作的後送機制,所以重大疾病和急重症,幾乎都會送往更遠的醫學中心去治療,很多有點特別的疾病,最後開刀的紀錄或者重要的檢查結果,都不在我們醫院。這樣我要怎麼找到主題來寫論文?

 

答:(蔡依橙)

 

同學這個問題,其實我很常被問到,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在醫學中心工作,而醫學中心在民眾心目中也有分等級,真正什麼疑難雜症都會留下來的,只有少數幾家。

 

這問題我分成兩個部分回答,就是你自己想寫的是「臨床論文」還是「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2024 / 8 / 1

提升學術競爭力的關鍵策略

 

作者: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

 

參加《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的初衷,是感覺自己在個案報告方面有所不足,也是我 2021 年許的願。雖然有撰寫文章以及統合分析的經驗,但需要累積自己的病人資料時,仍然感到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技巧。

 

開始之前,一個有效的策略是「反向工程」。

 

是先了解目標期刊的需求,再進行個案報告和研究的設計;或者是先了解自身升等的需求,這樣可以確保我們的工作可以一魚多吃,更符合期刊的要求,增加發表的機會。

 

原本認為的做法,是先寫多再逐步刪減會比較容易,但高手們直接打臉,應該是先寫少再逐步增加,減少工作量。無法一圖入魂的,考慮用更多圖;無法一句說的,再增加一個段落篇幅。先了解需求和標準,然後針對目標進行量身定製。

 

閱讀更多 »

2024 / 4 / 25

主治醫師指導醫學生 / PGY 的三大建議原則

 

 

 
 

方向與可行性

 

要確定知道什麼是可行的,了解後續可能進度,口述告知該如何去做,由學生花時間去完成。如果指揮學生撞到死巷子,對彼此都是煎熬。

 

 

細節你要會,但不要幫他做。

 

你要會,是因為遇到困難細節時,才能畫龍點睛的幫忙一下。不要幫他做,是因為都做好了,花時間的是還是你,學生一樣沒學到。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