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蔡依橙

2025 / 3 / 21

問:審閱意見怎麼看?帶你親自讀一段

 

 

 

 

 

答:(蔡依橙)這是 Office Hour 時,同學問我的,內容稍做調整顧及隱私。

 

他自己試著找了一個題目,做了病歷調閱與統計,投稿後被 reject,問我接下來該怎麼辦?要不要照審閱者的意見修改後,再投同一本期刊?

 

「The authors conclusions are noteworthy, but low study numbers prevents the potential for generalizability of results, and while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is an elegant way of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t does little to meaningfully influence our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se lesions.」

 

我們先請 ChatGPT 翻譯成中文,大家比較好理解。

 

閱讀更多 »

2025 / 2 / 11

問:「做研究、寫論文」有除了生存以外的意義嗎?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所以……

 

閱讀更多 »

2024 / 10 / 14

問:論文投稿四個月了還在 under review,該寫信去問嗎?什麼時候寫?要怎麼寫?

 

 

 

 

 

答:(蔡依橙)

 

首先要請同學先做點功課,了解這本期刊的審閱期大概是多久?做法有二。

 

第一,是上他的網站,看是不是有公布最近的審閱速度資訊。

 

第二,是下載最近這一期的期刊中,所刊登的論文 PDF。在這些 PDF 裡面找找看,有沒有作者投稿時間跟被接受時間的資訊,如果有的話,也不要只用一篇就決定,最好能夠尋找三篇或五篇,然後平均一下。

 

之所以要整理這些資訊,是因為等一下要寫信的時候,你要有些客觀數據。

 

閱讀更多 »

2024 / 8 / 1

2024 / 7 / 28(日)課程照片記錄

 

 

 

 

睽違兩年,因應學員需求,《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再次登場。臨床醫師每天接觸大量個案,也許是碰到少見案例;也許是調整了醫療處置,改善病人預後,然而卻因工作忙碌或經驗不足,經常錯失大好機會。

 

既然在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的受限下,無法快速把所有想法都寫成 original article,那麼想快速提升自己的論文產量,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就能迅速補足這個缺口。

 

兩位講師透過實際發表與審稿的經驗,帶你走一次收集臨床案例、呈現自己獨特的臨床技術、做好清楚的圖片,而做出好作品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找個好買家,講師也帶領大家評估期刊,避開掠奪性期刊。甚至連不幸遇到退稿,講師們也擬定了投稿策略,讓稿件能快速找到安身之處。

 

謝謝你們安排這麼完整而詳盡的課程,不僅解答了先前困擾自己在幫科內老闆進行 case report / case series 上的問題之外,在自己進行研究收集、論文寫作,甚至是後續的投稿,也都給予了相當有用的建議。

 

而在國際學術界對於醫學影像的處理,我們以主力 reviewer 的實際經驗,整理歸納給你看,怎麼樣論文、圖片才值得接受,讓文章不管在外觀、內容、意義、技術條件上,全都能高標通過。

 

新思惟的講師都是過來人,深知新手們的困境與痛點,從訂定引人入勝的標題、文章架構邏輯、乾淨清晰的排版,到如何製作符合雜誌規定的好圖、圖片的規格及細節,以及如何讓人從圖表就能對文章內容有清楚的概念等,讓你了解 reviewer 內心真正在意的事情,日後面對寫作、投稿不再茫然。

 

在個案的整理蒐集、投稿的流程(退稿的處理),以及發表之前的準備工作、研究的專精度等,都可以學到一流的作法。

 

除了課堂中完善的攻略,課後更提供了諮詢管道,透過蔡校長每週一次的線上 Office Hour,協助同學披荊斬棘,成功走完發表之路!

 

閱讀更多 »

2024 / 4 / 25

主治醫師指導醫學生 / PGY 的三大建議原則

 

 

 
 

方向與可行性

 

要確定知道什麼是可行的,了解後續可能進度,口述告知該如何去做,由學生花時間去完成。如果指揮學生撞到死巷子,對彼此都是煎熬。

 

 

細節你要會,但不要幫他做。

 

你要會,是因為遇到困難細節時,才能畫龍點睛的幫忙一下。不要幫他做,是因為都做好了,花時間的是還是你,學生一樣沒學到。

 

閱讀更多 »

2024 / 1 / 19

問:投稿後卻被審閱者以收案太少為由退稿,我可以直接轉投其他期刊嗎?

 

 

 

 

問:校長好,我最近完成並進入投稿階段的論文,是 20 人和 20 人比較的研究,嘗試投稿至 MDPI 約 5、6 分的期刊卻遭到退稿。審閱者認為個案數太少,應該要收到 100 個左右再來寫會比較理想,但照收案速度推算,想達到這個數字要耗時五年。請問我該考慮其他集團的雜誌,嘗試投往還是 MDPI 較低分的期刊?

 

答:(蔡依橙)

 

其實這樣的數目,在同學的這一行裡算是不錯,不算是頂尖,但至少也有中上。不過你今天一開始就嘗試 MDPI 高分期刊,他當然會用高分的期刊標準去要求你,這樣的退稿意見還算公平。

 

 

轉投期刊前,審閱者的意見要加以說明。

 

如果要轉投 3 分左右的期刊,我認為是蠻有機會的,但是在轉投之前我們要做一件事,就是必須看清楚這個 5 分期刊,審閱者給你的意見是什麼,並且嘗試做些回覆。

 

針對這個回覆,並不一定是你一定要做到收 100 例,而是要說明為什麼沒有辦法做到 100 例,以及雖然你沒有做 100 例,但目前的 20 幾例為什麼依然值得刊登,然後把這樣的簡短回覆意見,寫進 cover letter 裡面。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