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11 / 14

「按部就班」差點讓我失去思考與調整的能力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楊麒翰 醫師

 

 

 

 

時隔數月,再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熟悉的氛圍與滿滿的收穫,讓我再次深深感受到學習的喜悅與震撼。

 

課程一開始,梁醫師以多年臨床與研究經驗,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個案報告」的本質與價值。過去我一直以為,只要案例夠罕見,就能成為值得投稿的報告;但聽完說明後才理解,「罕見」並非關鍵。能否讓閱讀這篇報告的醫師、研究者,從中獲得啟發與意義,才是個案報告的靈魂所在。
 

細微改進,也能形成新的技術與貢獻。

 

梁醫師分享了他多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文章,內容大多來自他日常的臨床工作與觀察。他提醒我們,臨床的每一個片段都可能是研究的起點。

 

當遇到術後併發症時,不只是去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主動思考:為什麼會發生?如何改進?再查文獻、整理資料,將這個思考過程寫成報告。這樣的文章,不單只是呈現一個病人的故事,更是能分享醫師的思考脈絡與學習歷程,因此特別具有教育意義。

 

即使是在最日常、最常規的手術流程中,只要願意仔細觀察與思考,就能發現改進的契機。例如針對現有流程中效率不佳或結果不理想的部分,進行細微的調整,並以科學客觀的方法驗證成效,這樣便能發展出新的技術與方法。

 

 

也許某天,今天的觀察就會成為下一篇突破。

 

梁醫師強調,真正的創新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建立在既有基礎上,朝向更理想、更完善的方向邁進。這番話讓我深受啟發。

 

回顧自己在臨床的日常,我常常陷入「按部就班」的狀態。不論是手術操作,或是日常照護病人,許多時候只是遵循既定流程,少了停下來思考與檢討的習慣。日復一日,像是運轉中的機器,完成任務卻少了靈魂。

 

聽完梁醫師的課,我開始反省:醫師的專業,不只是技術的熟練,更重要的是對工作的省思與追求進步的態度。這堂課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與提醒,也讓我重新燃起對臨床研究的熱情。

 

未來,我希望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多花一些時間觀察、記錄與思考,也許有一天,這些點滴的累積就能轉化成有價值的發現與貢獻。

 

 

「成為專家」,並不是靠天賦。

 

下午的課程由蔡校長主講,他以自身從放射科醫師起步的經歷,帶領我們看見一條從臨床走向研究與國際舞台的路。

 

蔡校長的分享充滿真誠,他一步步描述自己如何在放射科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中,累積出屬於自己的專業與成果。特別是他提到「80/20法則」的應用,讓我印象深刻。在日常工作中,有八成的內容屬於例行公事,雖然缺乏創新,但我們仍必須努力把這部分做到「又快又好」,這樣才能節省時間與精力,投入那關鍵的 20%,用於創新與突破。

 

蔡校長也分享了他如何以系統化的方式收集資料,建立屬於自己的資料庫,並持續分析、歸納,最終從這些臨床數據中整理出具有研究價值的發現。

 

他在心臟電腦斷層領域的成就,正是長年累積與堅持的成果。這樣的經驗讓我深受鼓舞,原來成為專家不是靠天賦,而是靠長期的紀律與耐心。

 

謝謝梁醫師,謝謝蔡校長,讓我在這一天不僅學到如何寫報告,更學到如何成為一個持續進步、勇於思考的醫師。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