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竹馬偕 張元豪 醫師
手上有一個個案報告已經被擱置已久,但又想不到要怎麼處理較好,突然看到網頁上跳出了新思惟的新課程:《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稍微看一下介紹,發現似乎正是我現在所需要的,立馬手刀報了名。
沒想到在參加過後,發現真正的收穫其實遠大於此,暗自慶幸沒有躺在家糜爛,雖然一整天精實的課程真的很燒體力……
從細節到流程的準備,能夠成功發表絕非偶然。
課程中其實對我啟發最大的是,蔡校長對於臨床個案的整理技巧,經由蔡校長的介紹可以發現幾件很重要的事。
第一,能夠寫成論文的素材其實都在日常生活中,但是要有「歷史感」,能夠立馬在當下做好做滿論文所需要的準備。
第二,如何發展自己蒐集素材的 SOP,真的是太重要了,做好充足的準備把該收的資料收齊,另外也要有恆心毅力好好收集。
第三,持續地優化各種 SOP,實作的過程當中不斷地修正直到完美為止,在成功的人身上似乎都有這種特質。經由蔡校長的分享,現在的我也有信心可以收到質好且量夠的素材,在未來能夠一篇篇地發表好的文章。
避免繞路和地雷,更能全心全意的寫作。
另外在關於投稿的部分也是受益良多,講師們除了在各方面提供詳實的策略,讓準備投稿的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解決卡住的地方,也提供很好的方法避免掉一些投稿地雷,我覺得省掉超多自己摸索的時間,讓我可以更快速並且專注把火力放在論文寫作上。
圖片處理,應該算是技術類的部分,在回家執行的時候,也試著去理解為何要如此處理,其背後的涵義,至少能夠依照圖片的基本要求,照著範例處理到足以投稿的程度,但或許是自己的經驗還不夠多,在看到圖片時還不能很直覺地反射出「啊,應該要怎麼做」,可能需要往後更多的實作經驗來修正,希望也可以學習蔡校長的精神,發展出一套自己的 SOP。
有掌握疾病的專業,更要有透徹脈絡的洞見。
而在課堂中講師們也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洞見。我想,要有好的洞見,真的要花很多功夫,除了對疾病的掌握度、最新的發展程度與臨床的嫻熟度都要瞭若指掌之外,還要能夠看出隱藏在背後的脈絡,才能針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堅實的建言。
對於初學者來說,真的是滿有難度的,不過蔡校長也說,找做得最快且最好的人學,很快地掌握精要的部分,就能有更多的氣力探索更多可能的未來,這句話真的是終身受用啊~
非常感謝新思惟講師們,真的很用心地在規劃每個課程,其實課程內容不單就適用於學術方面,很多道理如果運用到其他的地方(人生、其他專業等),也是很有幫助,可能有些好的想法目前還沒有實踐機會,或許哪一天遇到了,便會突然發現:喔,原來新思惟的想法也可以套用在這裡啊!那就一邊精進自己,一邊等待那些更好的靈光乍現到來吧~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