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竹馬偕 急診 劉世清 醫師

幸好來上課了,才不會錯過更多!
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對「個案報告」的想法其實很單純,也可以說有點狹隘。我一直覺得,要寫出一篇值得投稿、能被刊登的個案報告,一定要找那種非常特別、極為罕見的病例。好像只有遇到別人沒看過的病人,才有資格拿來寫報告。
所以在臨床工作中,我常常會想:如果哪天真的遇到很少見的病人,一定要趕快把資料留下來、收集影像、整理文件,準備哪天拿來投稿。
多虧來這次上課,我才發現原來我以前的想法真的太片面,也單純到有點幼稚。
講師提到一句話,我印象深刻:「能不能刊登,不是看個案多特別,而是看它有沒有教育意義。」
回想起來,確實如此。再罕見的疾病,也常有前人寫過;教科書也早有詳盡的介紹。真正能帶來價值的,是在這個病人的診斷與治療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臨床判斷、錯誤提醒,或能幫助其他臨床醫師避免走冤枉路的經驗分享。那才是一篇好個案報告的核心。
第一眼決定命運:呈現方式比內容更早被看見
讓我完全大開眼界的另一部分,是關於圖片與排版的影響力。
我原本以為,只要內容寫得好、病例夠精彩,審稿人自然會耐心看下去。但其實,審閱者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們的圖片。而那幾秒鐘的印象,往往就決定了一篇文章的命運。
互動實作時,雖然是要按照手冊自己摸索如何調整照片,看起來輕輕鬆鬆,手冊上有專業的圖文教學,讓我了解怎麼修亮度、對比度、標註重點,甚至連圖片的擺放順序都有學問。
但其實,剛開始我覺得超不順手的,總覺得怎麼調都不對,但老師們很有耐心,只要發問就會來教我怎麼操作軟體、怎麼修。
後來再回頭看自己以前做的圖,真的有種「原來差這麼多」的感覺,之前的圖比例不好、箭頭亂指,看起來根本像沒加工過的一樣,現在手上做好的看起來乾淨、重點清楚,整體專業度完全不一樣。
真的值得嗎?照網路上的抄一抄就好了吧?
說實話,剛開始看到這堂課要花三萬多塊,我真的猶豫超久。心想,一天的課程要這麼貴,真的值得嗎?我甚至還想過,網路上看一些範例、照著格式抄一抄不就好了?
結果上完課後,我完全改觀。老師除了教我們發表格式,還教我們整個思考邏輯,怎麼挑個案、怎麼找到臨床重點、怎麼用圖片和文字說故事。這些都是在網路上,看再多文章也學不到的。
從「想投稿」變成「知道怎麼投稿」
以前只是單純想把特別的病人寫下來,經過這堂課的說,我懂得要從教育價值出發,去想這篇報告能帶給別人什麼啟示。也因為這樣,我用不同角度,回頭去看以前覺得特別的每一位病人,發現能拿出來報的沒幾個。反而是有些看起來相對常見的案例,反而可能有價值。
這樣的轉變,讓我在未來臨床工作上「留意值得作為個案報告的病人選擇」更有方向,也更懂得紀錄與反思的重要。
這次課程真的非常值得。除了學到寫作技巧、影像呈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重新認識了「個案報告」的意義。它不是只為了發表、為了累積學術成績,而是一種經驗分享、知識傳承的方式。
未來當我再遇到病人時,我會更用心去觀察、思考這個個案能帶給大家什麼啟發,而不只是單純地想「這個病例夠不夠特別」。
最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