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可以的,即使你沒有背景、沒有好老師指導,上過我們的課,有了整體架構跟概念,也實際操作過,之後又有 Office Hour 可以問,一定可以的。
我們的研究課程,之後成功發表的醫學生、PGY、藥師、護理師、技術師、獸醫師、牙醫師、中醫師、非醫學領域的學校老師都有。以下我舉一個例子,說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答:(蔡依橙)
可以的,即使你沒有背景、沒有好老師指導,上過我們的課,有了整體架構跟概念,也實際操作過,之後又有 Office Hour 可以問,一定可以的。
我們的研究課程,之後成功發表的醫學生、PGY、藥師、護理師、技術師、獸醫師、牙醫師、中醫師、非醫學領域的學校老師都有。以下我舉一個例子,說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答:(蔡依橙)
為了讓我們自己不做白工,寫了之後要能夠登,我會建議根據以下特色決定主題。
你寫一篇關於某個狗皮膚病治療藥物的現況回顧,主題雖然很有意思,但審閱的時候,editor 或 reviewer 發現你過去沒有這個領域的發表,擔心你雖然很用心,但可能對於領域脈絡的萃取並不夠精準,這樣就很難被接受。
你可能會問,所以審閱不是 blind 的嗎?他們看得到我的資訊?
Editor 一定知道你是誰,而 reviewer 也很可能知道你是誰。學術審閱並不常是 double blind 的,single blind 也不少,也就是你不知道誰審你,但審閱者卻知道你是誰。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學術界普遍認為,世界那麼大,總有人作假。如果我們真的只看作品,很容易會被超級有意思的結果所驚豔,能夠知道你是誰、你以前做過什麼、你在哪裡工作、你是哪個團隊的,對於他們接受文章,會多一點信心。
答:(蔡依橙)
如果這個 case 剛好是你照顧的,而且處理過程也很不錯,通常查房的時候找機會跟主治醫師提,說你要寫,想請老師擔任通訊作者幫忙指導,應該被接受的機會很大。可能被拒絕的原因,包括:
答:(蔡依橙)
我建議可以從 letter to the editor 或 case report 開始。
Letter to the editor,就是讀了論文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可能是補充,可能是建議,可能是批判,如何精準陳述,並被認可進入學術討論,是很好的初期訓練。這種寫起來快,被刊登放在 PubMed 上也很有成就感。不過就是原創性比較少些,作為起步一兩篇蠻適合。
Case report 則是考驗你的眼光,是否在既有的文獻知識中,看出你臨床照護患者的獨特意義,並有效的呈現。最重要的就是練習文字與圖片的精簡和準確,在 PubMed 上找得到也很棒。可惜就是現在要找到願意刊登 case report 的期刊比較難,上課的時候我們會提到,該如何找到適合期刊。
如果自己的臨床技術獨到,很建議可以試著發表 technical note,作為火力展示。畢竟能夠讓世界同行認可自己的技術,並甚至影響新一代的年輕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到了這個階段,你也可以混合嘗試 original article、review、meta-analysis 等產線,讓自己的學術品牌更為立體。
我自己的發展就差不多是這樣,從 letter 以及 case report 開始練筆,進入學術圈之後,就開始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發表跟發展,打造自己的學術品牌。
要怎麼知道自己的文章適合投文獻回顧呢?有些 journal 的文獻回顧要 editor invite 才可以投。對於要回顧的主題,自己有相關 original article 是必要條件嗎?
答:(蔡依橙)
首先,的確有些頂尖期刊不接受自由投稿,都要 editor 邀請的才考慮。這種的,我們還在起步階段,就先不往這邊思考。畢竟接受自由投稿 review 的期刊還是很多。
答:(蔡依橙)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向工程一下,假想自己是一個主治醫師,忽然有個 PGY 說希望有機會寫 case report,有哪些狀況,你會選擇把機會給這個 PGY,而不是給自己科的住院醫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