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蔡校長

2023 / 5 / 8

問:發現前人的研究有錯,應該指正嗎?

 

 

 

 

 

問:校長好,我正在寫自己的臨床研究,回顧文獻寫 discussion 的過程中,我發現前面有一篇重要的研究,作者在數據處理上應該是出錯了,導致方向相反,結論也不對。我可以寫 letter to the editor 去反應嗎?我寫作自己的文章時,可以在 discussion 說明他們的錯誤,以及我們研究對數字處理的正確性嗎?

 

問:校長好,我做統合分析時,找到一篇幾年前其他團隊做的統合,但仔細分析原始文獻,發現他們數值抄錯了,而且計算上也有很多錯誤,我這篇 updated meta-analysis 需要在 discussion 處說明之前統合的錯誤,然後提到我們這篇把錯誤都更正了嗎?

 

答:(蔡依橙)

 

這兩個同學的問題都很類似,就是在仔細處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前人的文章有錯,而我們該怎麼反應或投書。

 

閱讀更多 »

2023 / 5 / 3

問:ChatGPT 真的可以當作論文作者嗎?怎麼正確運用 ChatGPT 於學術寫作上?

 

 

 

 

 

 

問:校長好,最近很多人開始使用 ChatGPT 來協助寫論文,有些人拿來英修,有些人甚至就直接大膽地用它寫出來的 introduction 或 discussion 去投稿,我想問的是,你建議的 ChatGPT 學術用法是怎樣做呢?

 

另外,目前期刊對於 ChatGPT 的使用態度是怎麼樣的?我需要把 ChatGPT 列為作者,或是做出什麼宣告嗎?還是就都不用提?因為我看到有報導說,某雜誌社的某期刊,接受了一篇文章,作者之一是 ChatGPT,甚至還寫上 ChatGPT 的聯絡方式;但也有人說,雜誌社明訂不可以讓 ChatGPT 作為作者。現在的資訊好混亂,很令人無所適從,想請校長幫忙給點建議。

 

答:(蔡依橙)

 

同學問的問題很詳細,而且都是實際上會遇到的困難,表示你真的開始使用,而且也有在思考細節,非常好。

 

首先是 ChatGPT 的使用。站在作者的角度,我會建議各位將他用在語言編修是最理想的,像是中文變成英文,或甚至中英文混雜的草稿變成學術英文,學術英文你還可以指定要用英式英文還是美式英文,或者是高級期刊的英文口氣,都可以。這部分沒有問題,他很強。讓你的文章在英修前就人模人樣,英修老師也能更進一步的幫你做科學論文語境調整。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22

如果二十年前就有新思惟的課可以上,該有多好?

 

作者:亞東醫院 胸腔內科 王旭輝 醫師

 

 

 

 

先說結論,如果二十年前就上過新思惟國際蔡校長的課該有多好,可以不必多繞很多的冤枉路。

 

 

看身邊的人一篇篇發表,對我來說為何這麼難?

 

其實在醫界浮沉也很久了,由醫學中心到基層,再由基層回到醫學中心,由小兒科換跑道,走到內科再到胸腔內科,外掛上一個高壓氧治療,在看病這件事上,自覺心中是比較踏實了,覺得不再有只有花拳繡腿一招半式,也比較不會擔心沒有飯吃這件事。

 

然而在寫論文這件事上,始終是我心中的一個缺憾,我的同學們現在一個個都是各大醫學中心的主任級主治醫師或教授,每每看到我的某某同學,又有論文得獎、論文等身,除了羨慕之外,只能感嘆自己能力不足,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天啊,為什麼別人寫論文好像吃飯一樣簡單,我卻覺得像是無字天書般困難重重?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22

學術研究不是只有 original article

 

作者: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內科部 鄭又誠 醫師

 

 

 

 

自從兩年前參加完 MEPA(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中間經歷了次專科考試和疫情攪局,正在離島下鄉服務的我,看到信箱裡寄來新思惟終於又再次開課的訊息,這次毫不疑問地直接信用卡刷下去,期待再次沐浴在蔡校長和各位學術研究大神們的春風下,滋潤那有點乾涸的研究魂。

 

(婷編按:鄭醫師在當時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以傑出的作品獲得「統計製圖大獎」,在先前的《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中,也獲得醫學簡報設計大獎,每一次的實作都非常用心。鄭醫師也曾參加過新思惟大型活動,以及《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對於進修自己不遺餘力,相當認真。)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22

新思惟的全新課程,帶領大家往有光的地方前進!

 

作者:雲林長庚醫院 腦神經外科 鄭為遠 醫師

 

 

 

 

我為什麼想要參加這次的工作坊?

 

本次能夠參與新的工作坊,感覺十分開心。個案報告、技術發表和文獻回顧,分別是三種不同的論文文體,在新思惟的課程裡並沒有針對這些課題專門開過課,而能在這堂課程的第一梯次就上到課,個人感覺相當幸運。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22

找最好的人學,就能探索更遼闊的未來。

 

作者:新竹馬偕 張元豪 醫師

 

 

 

 

手上有一個個案報告已經被擱置已久,但又想不到要怎麼處理較好,突然看到網頁上跳出了新思惟的新課程:《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稍微看一下介紹,發現似乎正是我現在所需要的,立馬手刀報了名。

 

沒想到在參加過後,發現真正的收穫其實遠大於此,暗自慶幸沒有躺在家糜爛,雖然一整天精實的課程真的很燒體力……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