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 6 / 16

用對方法 revision,把握住每一次發表的機會。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氣縱膈之教學影像,獲 JAMA Cardiology 刊登!

 

 

 

 

這是我在住院醫師第二年照顧到的個案,即使在我們有找外科的介入處置下,很不幸的這個個案最終還是死亡。在分析死亡原因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個案。

 

 

用一張清楚的醫學影像,打中審閱者的心。

 

撰寫論文最重要的就是文獻搜尋,有適當的文獻搜尋,才可以清楚知道目前大家的「已知」是什麼,而這篇文章又讓我們多知道哪些。透過文獻搜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 pulmonary barotrauma 的個案,常見的表現有皮下氣腫、氣胸、縱膈腔氣腫,然而併發心包膜積氣卻很罕見(也是我們認為他最主要的死因)。

 

我們認為這個個案富有教育意義,在困難插管的病患可能會遇到這種併發症,因此才撰寫這篇論文。

 

圖片處理的細節所用到的技巧並不多,最關鍵的步驟是如何挑選一張清楚的圖片來表達這篇論文的主題,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張電腦斷層的圖片而並非數張,這個跟《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所教的觀念一致。

 

 

好在有新思惟,助我打贏 revision 攻防戰。

 

其實在這篇文章之前(我在住院醫師第三年),我就曾經投稿過 JAMA Cardiology 的 Clinical Challenge,也獲得一次 revision 的機會,但是我沒有成功把握住,覺得相當遺憾,總是不知道自己錯誤的地方在哪裡。如果當時就上過吳昭慶老師及蔡校長所教的有關如何回覆 revision 的相關課程,我想那次就有很高機會不會被退稿。

 

(鈺編按:蔡孟格醫師在兩年內進修完所有研究課程,陸續報名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和《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在住院醫師時期就有多篇論文在 PubMed 留名,順利學術起飛。)

 

這次在 revision 的過程中,被 reviewer 問了四個問題,雖然在答覆時還是相當緊張,但有課程所教導的答覆技巧,以及多次實際回覆 revision 的經驗,讓這次的 revision 相當順利。

 

這些經歷讓我能精準抓到 reviewer 真正想問的問題,以及如何條理清晰的回覆 reviewer,所以回覆完成時,我就有相當的把握這篇文章會被接受(跟上次 revision 失敗的感受截然不同)。

 

現在開始擔任一些期刊的 reviewer,所以更能體會老師上課時所傳授的: 「一旦有 review 的機會,就絕對不能失敗,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因為能走到 revision 這個階段,表示 editor 對這篇文章有興趣,只差一點點,就能把文章修改到他想要的那個程度。)

 

 

在繁忙的訓練中,找到寫論文的節奏。

 

在內科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能擁有的自由分配時間不是很多,所以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論文發表,時間分配就相當重要。

 

我一開始是使用時間集中的方法,空出一到兩個完整的假日(或是值班 PM off,若運氣好,會有一個完整的半天),利用數個這樣的塊狀時間將論文完成,每個塊狀時間盡量不要間隔太久(不然思想容易不連貫),這樣的方法跟校長所教的方式不謀而合!

 

雖然說在第一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前,我就有數篇論文發表的經驗,也會做時間規劃,但還好有這樣一系列的課程,讓我上完課之後,更確定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