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article x 53
原創論文連續三個月維持在 50 篇以上,5月(59篇)、6月(55 篇)。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位學員發表!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能夠怎樣過日子?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覺得薪水每個月別人算好匯進來,也蠻夠用的,然後你能從日常的臨床工作,以及學術討論獲得能量,有機會接觸新技術新 procedure 看到新疾病的時候,覺得熱情都來了。那麼醫學中心就是個適合你的地方。
而行政或者人際或者派系鬥爭,當然是消磨人的,不過如果你在門診、手術室、procedure room、自己的辦公室,都能夠回血,那問題就不大。
(有些人則是行政、人際、派系鬥爭,能給他們帶來源源不絕的能量,這種人才當然會選在醫學中心這樣的大組織工作 )
接著,就是拿同樣的問題,去思考中小醫院或者診所。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問:校長好,我真的很需要在明年 ______ 月之前有文章刊登,好應對應徵住院醫師時的書面審查 / 次專科醫師考試 / 博士班畢業資格 / 教職升等,請問往前推的話,我應該在多久之前開始準備上課跟寫作?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很常見,但可惜沒有辦法有一個確切的數字。如果簡單的回答,我會建議一年半比較保險。
但你一定也有聽過,有人三個月寫出來,有人六個月刊登,有人兩年就生出 18 篇寫到履歷上。同時你也會聽過,有人認真準備了一年半,最後卻一篇都沒有。也有人文章寫好,但遇到一些狀況,兩年後還是沒辦法刊登,甚至也有人寫了三四年,依然沒寫出來的。
這個問題的本質,很類似你去問老師說,我一定要考上第一志願,請問我該多久以前開始準備?
校長好,我是影像科,想寫一個病人影像的個案報告。但醫院說,這個要 IRB,也要受試者同意書。我的問題是,真的需要 IRB 嗎?這只是個案報告耶。而且患者已經檢查完畢離開醫院,我要怎麼生出同意書?有格式可以參考嗎?
答:(蔡依橙)
事實是,臺灣已經進入個案報告也要 IRB 跟受試者同意書的年代了,而且好幾年了。建議還是照規矩走。不然日後你要爭取主管、報教職升等,如果有人看你不爽送黑函,或甚至具名檢舉,你可能會受傷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