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11 / 14

「PGY 發表一篇論文」,今天過後,第一次覺得真的能做到。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汪郁馨 醫師

 

 

 

 

成績推著我走進醫學這條路

 

當初踏上醫學這條路,其實並非我原本的志向,只是成績剛好到位,再加上家人的期盼,於是就順勢走了下去。沒有醫學相關背景,也從未真正理解醫師工作的全貌,我一直以為「當醫生就是看病」。求學階段也沒有接觸過學術寫作或研究,對此一向是陌生的領域。

 

 

我想趁早完成人生第一篇論文,但……

 

去年開始正式工作後,我替自己訂下了一個目標:希望能在 PGY 的訓練期間完成並發表一篇論文。雖然運氣不錯,遇到願意指引方向的師長,也拿到一個可發展的病例,但當打開那冗長而複雜的就醫紀錄時,找不到重點、搞不懂方向,到頭來依然是個無頭蒼蠅。

 

所以我決定報名《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的工作坊,想補上這些缺乏的能力。這堂課不是教複雜的起承轉合,而是著重於學校裡從沒講過、卻對初學者來說極其重要的觀念與方法。

 

 

Case report 不是寫多就能上

 

上課前的我,以為撰寫 case report 就是努力把病例寫得鉅細靡遺、文獻探討超級完整,之後再挑選一份「看起來不錯的」的期刊投稿,投多了就會有人要了;但實際情況完全不是如此。

 

更有效率也更務實的方式,是先釐清自己的需求:是為了升等?累積研究經驗?還是想完成第一次學術作品?有了目標之後,再去找幾個適合投稿的期刊,讓研究設計與文章架構一開始就能貼近該期刊的要求,投稿成功率也會更高。

 

此外,過去我也對 case report 存在不少迷思,校長提到初學者寫 case report 的三大錯覺我一個都沒少。但實際上,罕見不等於有價值、discussion 很完整又如何,從期刊與編輯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能否解決臨床問題、提供可複製或可應用的啟發。

 

理解這點後,發現自己在尋找病例、找寫作角度時,眼界突然開闊了,不再把「罕見」當作唯一標準。

 

 

找到適合投稿的期刊,是新手最需要的能力。

 

工作坊其中一個最實用的部分,是教我們如何尋找「有分數、非掠奪型、且願意收 case report」的期刊。對我這種完全的入門新手來說,這是非常關鍵的能力。

 

以前甚至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查、哪些資訊可靠、哪些是騙人的。我終於開始覺得投期刊這件事不再是撞進一團迷霧裡,而是有地圖、有路線可循。

 

 

第一次覺得學術內容也能這麼清楚、這麼好吸收。

 

整個課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講師的呈現方式。演講內容、課程手冊與 PPT,都沒有過度使用艱澀術語,也不會假設大家都懂而匆匆帶過。所有資訊都易懂、清楚、具體,吸收起來毫無負擔。尤其我特別喜歡每堂課最後的 take home message,用簡單直白的語句、條列式重點,替每堂課留下最精準的筆記。

 

課程之後,老實說我有點期待想把學到的內容用在自己的 case 上。雖然距離發表還有一段路,但至少現在我知道該往哪裡走、該怎麼走,讓我第一次覺得「學術」不是遙遠世界的事,開始相信「發表文章」這個原本虛無飄渺的目標,是我真的能做到的一部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