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article x 53
原創論文連續三個月維持在 50 篇以上,5月(59篇)、6月(55 篇)。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位學員發表!
兒童玩耍時,手肘附近骨折是常見的意外,醫生通常會使用「交叉固定」的治療方式,讓骨頭更穩固地癒合,然而,這類手術有時候會傷到尺神經,可能會導致手部無力、感覺異常,嚴重影響兒童的日常生活。
根據統計,這類手術有 4% 機率造成尺神經損傷。楊鎮源醫師團隊為了改善手術後兒童尺神經損傷無法恢復的問題,深入研究「前骨間神經轉移至尺神經運動分支」的新技術,希望能加速神經的恢復。
這次研究對象是一名 13 歲男孩,因骨折接受手術後,出現了明顯的尺神經損傷問題。男孩經歷傳統的保守治療,像是服用維他命 B 和復健訓練,但症狀仍然沒有顯著改善。因此,楊鎮源醫師團隊決定使用這項新技術,嘗試解決孩童手部無法正常運作的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這名 13 歲男孩接受新技術治療後,手部功能和力量有明顯改善:術後六個月,原本變形的手指恢復正常,手指與拇指的抓握力從原本的 7 公斤增至 22 公斤,並且手指的夾持力也有顯著提升,且術後沒有發生任何急性或慢性併發症。
這項新技術為那些歷經傳統保守療法卻無效的兒童患者,提供另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協助患者早日恢復手部功能。
恭喜楊醫師!
不想錯過臨床上任何一個有發表機會的個案嗎?這支影片分享梁醫師的獨特經驗,教你如何把握住這每一次發表的機會,並運用創新的方法解決臨床難題!
作者:眼科 施恩潔 醫師
回想一開始的論文發表,真的是從跌跌撞撞開始摸索起的。
大學的時候沒有想過要寫 paper,直到大七的時候,有同學說聽說我有在寫 paper,來找我問研究的事情。那時候想說,「人家以為我在寫 paper,結果其實都沒寫,有點尷尬」,所以開始找臨床老師寫論文。
很幸運的,沒多久就拿到一個 case report。但根據老師指導的方向開始動筆以後,總覺得自己好像沒抓到重點,連 reference 排版都只會用手工排版。那時候第一篇 case report 的 reference 才十幾個,我排了一個晚上還沒排完。看著自己參考的 paper,動不動幾十篇 reference,「怎麼可能全部都手工排版,太累了吧。」
上網查才發現有 EndNote 這樣的書目管理軟體,去圖書館上課,花了一個晚上排好 reference,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IgG4 相關性腎臟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間質性腎炎,或者是腎小球腎炎,其中前者較為常見。IgG4 相關間質性腎炎的組織病理特徵,是間質和小管呈現炎症浸潤,IgG4 陽性的漿細胞增加,且有顯著纖維化。
蔡孟格醫師與其團隊,分享一例病患,之前有腦梗塞、糖尿病和 IgG4 相關性疾病的病史。兩年前他有接受過化療。最近一周出現食慾不佳的情形,體檢報告發現雙腿有 1 級水腫。
此類患者的 CT 檢查,常可看到雙側腎臟多發性低密度的病灶。需要透過病理結果、血清指標、影像學及其他器官表現形式的綜合分析,才能確診。治療方案,主要是類固醇單一藥物,個別病患可配合 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療後評估經常顯示腎功能穩定或改善。
文中對於 IgG4 相關腎臟疾病的做了背景知識整理,並提供完整的標本照片、電腦斷層影像,對於疾病本身也做了很好的整理,並且順利被頂尖期刊接受刊登。
恭喜蔡醫師!
想投稿 image study 有限制影像類型?另外醫院升等時能被接受嗎?來聽聽看黃志生醫師怎麼說。
關於冠狀動脈支架移位的處理方式,已經有多種技術以及相關的教學報導,但針對少見的支架脫線移位,卻鮮有報告。
呂孟穎醫師團隊,分享一例 73 歲男性病患,經歷了支架脫線移位的情況,其近端延長段卡在左主冠狀動脈,遠端段則像風箏一樣漂浮在主動脈中。在使用鵝頸微型抓取器未能成功取出脫落支架後,呂孟穎醫師團隊使用三個環形血管圈套器,成功移除了脫落支架,並且於術後,未發現明顯的血管損傷。
這種新穎的技術,成功地解決常規取出失敗的問題。
在這個案例中,呂孟穎醫師團隊也凸顯需要仔細選擇技術和運輸導管,以防止在過程中,支架被困住的潛在風險,並提供了詳細的處理支架脫線移位的實際操作方式。
恭喜呂醫師!
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Congenital pseudo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是一種罕見疾病,其病徵是小兒脛骨自發性骨折和無法癒合,最終形成局部假關節。雖然臨床上已提出多種治療方案,但目前仍沒有統一的標準治療方式。
楊鎮源醫師團隊回顧了在臺中區域醫療中心,於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間,對三位之前在其他機構接受多次手術治療失敗的 CPT 患者,在病灶上進行腫瘤切除,以及對側帶血管之游離腓骨移植(vascularized fibular bone graft,VFG)和遠端脛骨解剖型鎖定鋼板的治療。患者們在 19.3 週內完成植骨癒合,並至少追蹤了 30 個月。所有移植物均達到了骨肥大,且沒有骨吸收或局部腫瘤復發。
研究結果顯示,「植入 VFG 和遠端脛骨解剖型鎖定鋼板」這種方法,可以成功使骨骼固定、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康復效果,對於 CPT 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楊鎮源醫師從起步開始,逐漸在自己的領域作出特色,並開始學術演講與發表,各種疑難雜症處理成功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建立起自己在專業上的聲望,相當厲害!
恭喜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