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共享榮耀

2024 / 10 / 22

[快訊] 楊鎮源醫師團隊,使用前骨間神經轉移至尺神經運動分支手術,治療 13 歲兒童尺神經損傷之個案研究,獲 Frontiers in Pediatrics 刊登!

 

 

 

 

文章介紹

 

兒童玩耍時,手肘附近骨折是常見的意外,醫生通常會使用「交叉固定」的治療方式,讓骨頭更穩固地癒合,然而,這類手術有時候會傷到尺神經,可能會導致手部無力、感覺異常,嚴重影響兒童的日常生活。

 

根據統計,這類手術有 4% 機率造成尺神經損傷。楊鎮源醫師團隊為了改善手術後兒童尺神經損傷無法恢復的問題,深入研究「前骨間神經轉移至尺神經運動分支」的新技術,希望能加速神經的恢復。

 

這次研究對象是一名 13 歲男孩,因骨折接受手術後,出現了明顯的尺神經損傷問題。男孩經歷傳統的保守治療,像是服用維他命 B 和復健訓練,但症狀仍然沒有顯著改善。因此,楊鎮源醫師團隊決定使用這項新技術,嘗試解決孩童手部無法正常運作的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這名 13 歲男孩接受新技術治療後,手部功能和力量有明顯改善:術後六個月,原本變形的手指恢復正常,手指與拇指的抓握力從原本的 7 公斤增至 22 公斤,並且手指的夾持力也有顯著提升,且術後沒有發生任何急性或慢性併發症。

 

這項新技術為那些歷經傳統保守療法卻無效的兒童患者,提供另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協助患者早日恢復手部功能。

 

 

恭喜楊醫師!

 

不想錯過臨床上任何一個有發表機會的個案嗎?這支影片分享梁醫師的獨特經驗,教你如何把握住這每一次發表的機會,並運用創新的方法解決臨床難題!

 

 

 

 

臨床研究 / 論文寫作 / 個案研究

 

閱讀更多 »

2024 / 2 / 6

【長期心得】從 Intern 時期跌跌撞撞,到住院醫師發表 4 篇 original。

 

作者:眼科 施恩潔 醫師

 

 

 

 

回想一開始的論文發表,真的是從跌跌撞撞開始摸索起的。

 

 

在專科住院醫師之前,學好寫作技能,你會感謝那時期自己的努力。

 

大學的時候沒有想過要寫 paper,直到大七的時候,有同學說聽說我有在寫 paper,來找我問研究的事情。那時候想說,「人家以為我在寫 paper,結果其實都沒寫,有點尷尬」,所以開始找臨床老師寫論文。

 

很幸運的,沒多久就拿到一個 case report。但根據老師指導的方向開始動筆以後,總覺得自己好像沒抓到重點,連 reference 排版都只會用手工排版。那時候第一篇 case report 的 reference 才十幾個,我排了一個晚上還沒排完。看著自己參考的 paper,動不動幾十篇 reference,「怎麼可能全部都手工排版,太累了吧。」

 

上網查才發現有 EndNote 這樣的書目管理軟體,去圖書館上課,花了一個晚上排好 reference,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閱讀更多 »

2023 / 12 / 4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 IgG4 相關性腎臟疾病影像,獲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刊登!

 

 

 

 

文章介紹

 

IgG4 相關性腎臟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間質性腎炎,或者是腎小球腎炎,其中前者較為常見。IgG4 相關間質性腎炎的組織病理特徵,是間質和小管呈現炎症浸潤,IgG4 陽性的漿細胞增加,且有顯著纖維化。

 

蔡孟格醫師與其團隊,分享一例病患,之前有腦梗塞、糖尿病和 IgG4 相關性疾病的病史。兩年前他有接受過化療。最近一周出現食慾不佳的情形,體檢報告發現雙腿有 1 級水腫。

 

此類患者的 CT 檢查,常可看到雙側腎臟多發性低密度的病灶。需要透過病理結果、血清指標、影像學及其他器官表現形式的綜合分析,才能確診。治療方案,主要是類固醇單一藥物,個別病患可配合 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療後評估經常顯示腎功能穩定或改善。

 

文中對於 IgG4 相關腎臟疾病的做了背景知識整理,並提供完整的標本照片、電腦斷層影像,對於疾病本身也做了很好的整理,並且順利被頂尖期刊接受刊登。

 

 

恭喜蔡醫師!

 

想投稿 image study 有限制影像類型?另外醫院升等時能被接受嗎?來聽聽看黃志生醫師怎麼說。

 

 

 

 

影像發表

 

閱讀更多 »

2023 / 5 / 8

[快訊] 呂孟穎醫師團隊,分享處理冠狀動脈支架脫線移位的個案研究,獲 The Texas Heart Institute Journal 刊登!

 

 

 

 

文章介紹

 

關於冠狀動脈支架移位的處理方式,已經有多種技術以及相關的教學報導,但針對少見的支架脫線移位,卻鮮有報告。

 

呂孟穎醫師團隊,分享一例 73 歲男性病患,經歷了支架脫線移位的情況,其近端延長段卡在左主冠狀動脈,遠端段則像風箏一樣漂浮在主動脈中。在使用鵝頸微型抓取器未能成功取出脫落支架後,呂孟穎醫師團隊使用三個環形血管圈套器,成功移除了脫落支架,並且於術後,未發現明顯的血管損傷。

 

這種新穎的技術,成功地解決常規取出失敗的問題。

 

在這個案例中,呂孟穎醫師團隊也凸顯需要仔細選擇技術和運輸導管,以防止在過程中,支架被困住的潛在風險,並提供了詳細的處理支架脫線移位的實際操作方式。

 

 

恭喜呂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3 / 5 / 4

[快訊] 楊鎮源醫師團隊,關於治療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之文獻回顧,獲 Children 刊登!

 

 

 

 

文章介紹

 

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Congenital pseudo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是一種罕見疾病,其病徵是小兒脛骨自發性骨折和無法癒合,最終形成局部假關節。雖然臨床上已提出多種治療方案,但目前仍沒有統一的標準治療方式。

 

楊鎮源醫師團隊回顧了在臺中區域醫療中心,於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間,對三位之前在其他機構接受多次手術治療失敗的 CPT 患者,在病灶上進行腫瘤切除,以及對側帶血管之游離腓骨移植(vascularized fibular bone graft,VFG)和遠端脛骨解剖型鎖定鋼板的治療。患者們在 19.3 週內完成植骨癒合,並至少追蹤了 30 個月。所有移植物均達到了骨肥大,且沒有骨吸收或局部腫瘤復發。

 

研究結果顯示,「植入 VFG 和遠端脛骨解剖型鎖定鋼板」這種方法,可以成功使骨骼固定、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康復效果,對於 CPT 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楊鎮源醫師從起步開始,逐漸在自己的領域作出特色,並開始學術演講與發表,各種疑難雜症處理成功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建立起自己在專業上的聲望,相當厲害!

 

 

恭喜楊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3 / 1 / 12

[快訊] 張元豪醫師團隊,分享川崎氏症休克症候群以盲腸炎表現之個案研究,獲 Children 刊登!

 

 

 

 

文章介紹

 

川崎氏症,是臨床上常見的,以血管擴張、發炎、發燒表現的疾病,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休克,稱為川崎氏症休克症候群。

 

如果單純只有休克,又發現冠狀動脈擴張,要診斷川崎氏症並對症下藥做治療,相對不難。但假如一開始的表現,跟其他疾病混在一起,事情就可能變得很棘手。

 

張元豪醫師團隊,分享了一例,一開始是以急性盲腸炎表現的發燒患者,但經過盲腸切除手術後,發燒依然持續,而且血壓不穩,後診斷為川崎氏症,接受 IVIG 與類固醇治療後緩解,冠狀動脈擴張也於三個月後緩解。作者並回顧文獻,發現另有兩例也可能是類似的個案。一併整理後發現,這類患者都有著症狀不典型、治療偏久,且 IVIG 較容易無效的特色。

 

作者提出這樣的個案與整理,希望提醒臨床醫師,在小孩的盲腸炎若有不典型症狀,或發燒發炎症狀較特殊時,或可考慮川崎氏症的可能性,避免延遲診斷。

 

雖然現在的醫學界,較為重視 original article,但醫學的推進,一直有個優秀的傳統,就是從個案中發現異常,並進而歸納出新疾病。川崎氏症被發現的過程,正是如此,本文也很有歷史感的呼應了這個傳統。

 

 

恭喜張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