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投稿策略

2025 / 11 / 14

「PGY 發表一篇論文」,今天過後,第一次覺得真的能做到。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汪郁馨 醫師

 

 

 

 

成績推著我走進醫學這條路

 

當初踏上醫學這條路,其實並非我原本的志向,只是成績剛好到位,再加上家人的期盼,於是就順勢走了下去。沒有醫學相關背景,也從未真正理解醫師工作的全貌,我一直以為「當醫生就是看病」。求學階段也沒有接觸過學術寫作或研究,對此一向是陌生的領域。

 

 

我想趁早完成人生第一篇論文,但……

 

去年開始正式工作後,我替自己訂下了一個目標:希望能在 PGY 的訓練期間完成並發表一篇論文。雖然運氣不錯,遇到願意指引方向的師長,也拿到一個可發展的病例,但當打開那冗長而複雜的就醫紀錄時,找不到重點、搞不懂方向,到頭來依然是個無頭蒼蠅。

 

所以我決定報名《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的工作坊,想補上這些缺乏的能力。這堂課不是教複雜的起承轉合,而是著重於學校裡從沒講過、卻對初學者來說極其重要的觀念與方法。

 

閱讀更多 »

2025 / 8 / 26

同一篇研究,可以先到學會發表,再投稿國際期刊嗎?

 

 

 

 

 

問:校長好,我最近聽說兩個相反的說法,請問那個才對?

 

一位研究所老師跟我說,學術社群很忌諱一稿兩投,self-plagiarism(自我抄襲),也是抄襲,所以不要拿準備投稿國際期刊的稿件,去參加學會。

 

另一位合作夥伴則說,如果曾經在學會發表過口頭內容,之後投稿國際期刊反而比較容易被接受。怎麼跟研究所老師說的相反?

 

請問,我最近進行的研究,同樣的東西,到底能不能先投學會,再投國際期刊呢?國際學會的截止日快到了,我很苦惱。

 

答:(蔡依橙)

 

這問題很有意思,答案是:這兩位說的都對。

 

 

怎麼解決眼前的困擾?

 

我建議你還是可以投稿國際學會,但用研究前半的資料作分析,並在標題註明 preliminary data,這樣就行。

 

這部分有其灰色地帶,也牽涉到你說的「學會」是什麼等級的。如果只是國內學會,資料也沒上網,多半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老師的提醒也沒錯

 

你的研究所老師說的也沒錯,假設有學者把自己的研究拿去國際學會發表,又一字不動的拿去國際期刊投稿。若網路一比對,發現標題摘要都一樣,事情就可大可小。

 

閱讀更多 »

2021 / 3 / 9

退稿後還能怎麼作?拋媚眼給對的人看。

 

講者:梁宗榮 醫師

 

 

 

 

「拋媚眼給對的人看」,是梁宗榮醫師在 2017 年 3 月時,寫下的一篇文章。其重點為,當大家認定好的期刊是歐美期刊時,他認為臺灣的胃癌走的是日本路線,投日本期刊被接受的機會比較高,而當大家認定,健保資料庫不被期刊接受時(當年真的流行過這樣的想法),他去翻閱期刊規定與目錄,發現並非如此。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