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英文不夠好,要寫英文論文投稿國際期刊,壓力超大,ChatGPT 可以怎麼幫助我?還是我該先去背單字?
答:(蔡依橙)
這個時代,英文不好不再是「硬障礙」,有太多相關的工具可以協助你。
問:我英文不夠好,要寫英文論文投稿國際期刊,壓力超大,ChatGPT 可以怎麼幫助我?還是我該先去背單字?
答:(蔡依橙)
這個時代,英文不好不再是「硬障礙」,有太多相關的工具可以協助你。
2025 年 11 月 8 日(六)9:00a – 4:40p
集思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 台中高鐵站旁
梁宗榮醫師 / 蔡依橙醫師
【睽違一年,首次台中高鐵開課,今年僅次一班。】
將臨床想法整理發表,登上 PubMed 讓世界看見!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常遇到少見個案、創新的治療方式、或改良後更有效的技術。這些都是專業生涯中的寶藏題材,但若缺乏正確的整理與寫作能力,往往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錯過。
對於剛起步的研究者,original article 常受限於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一年能完成的數量有限。但透過 case report、technical note、review article 這三大文體,不僅能快速累積寫作經驗,更能展現臨床獨特觀點,建立屬於自己的發表履歷。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不只是教你寫而已,更從案例收集 → 技術呈現 → 期刊評估 → 圖片製作 → 退稿再投策略,完整模擬臨床發表的實戰流程。兩位講師結合多年發表與審稿經驗,讓你了解 reviewer 真正在意的細節。
課程還包含互動實作:你可以帶著自己的個案素材,學會製作符合 SCI 期刊標準的醫學影像與圖表,讓文章內容與呈現同樣專業。
這次,不僅是睽違一年的再開班,更是首次移師交通方便的台中高鐵集思,不管北中南的臨床工作者,也能就方便上課。
無論你是剛起步的新手,或是想增加發表策略的臨床醫師,這將是讓你的臨床想法真正被世界看見的關鍵一步。
問:校長好,我最近聽說兩個相反的說法,請問那個才對?
一位研究所老師跟我說,學術社群很忌諱一稿兩投,self-plagiarism(自我抄襲),也是抄襲,所以不要拿準備投稿國際期刊的稿件,去參加學會。
另一位合作夥伴則說,如果曾經在學會發表過口頭內容,之後投稿國際期刊反而比較容易被接受。怎麼跟研究所老師說的相反?
請問,我最近進行的研究,同樣的東西,到底能不能先投學會,再投國際期刊呢?國際學會的截止日快到了,我很苦惱。
答:(蔡依橙)
這問題很有意思,答案是:這兩位說的都對。
我建議你還是可以投稿國際學會,但用研究前半的資料作分析,並在標題註明 preliminary data,這樣就行。
這部分有其灰色地帶,也牽涉到你說的「學會」是什麼等級的。如果只是國內學會,資料也沒上網,多半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你的研究所老師說的也沒錯,假設有學者把自己的研究拿去國際學會發表,又一字不動的拿去國際期刊投稿。若網路一比對,發現標題摘要都一樣,事情就可大可小。
問:一篇不錯的文章投稿出去,審查很久,剛回來,給了 major revision,但意見非常難回。剛好新版 impact factor 公布,該期刊分數下滑,且從 Q2 變成 Q3,覺得有點虧,請問可以不回 revision,或者直接撤銷投稿,改投其他雜誌嗎?
答:(蔡依橙)
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會用實際的角度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