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11 / 14

不只是升等需要,寫論文也能帶來成就感。

 

作者:馬偕兒童醫院 兒科 王志豪 醫師

 

 

 

 

剛好蔡校長最近寫了「寫臨床論文有什麼意義?還不是為了升等在那裡硬寫?」,看完之後頗有感觸。

 

的確,做不喜歡的事往往難以長久;但隨著年紀漸長,我也慢慢開始不再排斥,甚至嘗試從論文寫作中找到樂趣。

 

在這個過程裡,常常會碰到許多實務問題,例如醫學影像的呈現與優化、箭頭標示的使用、圖片賣點不明等。雖然偶爾運氣好能被期刊接受,但總覺得圖片還可以更好,只是自己不會處理,也找不到合適的人請教。

 

所幸有蔡校長開設的《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讓我終於能夠系統性地學習這些實用技巧。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4

「按部就班」差點讓我失去思考與調整的能力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楊麒翰 醫師

 

 

 

 

時隔數月,再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熟悉的氛圍與滿滿的收穫,讓我再次深深感受到學習的喜悅與震撼。

 

課程一開始,梁醫師以多年臨床與研究經驗,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個案報告」的本質與價值。過去我一直以為,只要案例夠罕見,就能成為值得投稿的報告;但聽完說明後才理解,「罕見」並非關鍵。能否讓閱讀這篇報告的醫師、研究者,從中獲得啟發與意義,才是個案報告的靈魂所在。
 

細微改進,也能形成新的技術與貢獻。

 

梁醫師分享了他多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文章,內容大多來自他日常的臨床工作與觀察。他提醒我們,臨床的每一個片段都可能是研究的起點。

 

當遇到術後併發症時,不只是去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主動思考:為什麼會發生?如何改進?再查文獻、整理資料,將這個思考過程寫成報告。這樣的文章,不單只是呈現一個病人的故事,更是能分享醫師的思考脈絡與學習歷程,因此特別具有教育意義。

 

即使是在最日常、最常規的手術流程中,只要願意仔細觀察與思考,就能發現改進的契機。例如針對現有流程中效率不佳或結果不理想的部分,進行細微的調整,並以科學客觀的方法驗證成效,這樣便能發展出新的技術與方法。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3

2025 / 11 / 8(六)課程照片記錄

 

 

 

 

原本今天是腦袋空空的來,想著能學多少算多少,整天下來的收穫超乎想像!講師表達都很清楚,可以很白話,又發人深省。互動實作的步驟解析清楚好懂,讓所有過去卡住的或根本沒想過的問題,突然都茅塞頓開!

 

臨床第一線每天都有值得被記錄的好故事,但因為忙碌、缺乏經驗或不知如何開始,這些好案例往往悄悄流失。

 

臨床個案的整理技巧,讓我獲益良多!實際走過一遍 IRB 後,會發現個案的資料庫,如何在平日的臨床工作就把必要的資料拿到手,更是重要。

 

在實際臨床現場都知道,original article 受限於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我們不可能將所有臨床智慧都「快速」寫成完整研究。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將遇到的稀有病人、特殊表現、技術調整後的預後改善,轉化為論文,寫成 case report、technical note,甚至發展為 review article,就是臨床醫師自我累積的重要能力。

 

其實很多人手上,並不是沒有案例,但不知道「現在」就要開始收集,該從什麼「角度」去收集。講師們用多年實作與審稿經驗,帶著學員一步步檢視案例可寫性、如何在日常臨床中自然累積資料、哪些資訊有缺,就無法變成「賣點」去投稿。

 

即使已經寫過一些 papers,來上課還是能學到很多東西,包含圖片如何處理,case report 的重點為何,對未來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一天的課程中,從如何挑選案例、如何寫出 reviewer 一看就懂的標題與架構,到圖片製作、圖說撰寫、投稿策略、退稿後的轉投流程,全部都有明確的步驟與範例。

 

學員實際帶著臨床影像到現場,講師也會在你的電腦上,示範如何在短時間內,將其變成符合國際期刊標準的高品質圖片,清楚理解哪些影像調整是合理的、哪些步驟是進入紅線區,完全碰不得!

 

課程也帶大家辨識掠奪性期刊、分析期刊屬性、示範如何避免投稿踩雷。對初學者來說,這些都是自己摸索,可能要花上好幾年,甚至繳了不少「退稿學費」才會明白的事。

 

除了課堂中完善的攻略,課後更提供了諮詢管道,透過蔡校長每週一次的線上 Office Hour,協助同學披荊斬棘,成功走完發表之路!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統合分析或網絡統合分析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可以幫助你!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0

2025 / 11 / 8(六)課程滿意度 與 手寫回饋

 

 

 

 

對於剛起步的研究者,要在短時間內找到足夠資源、完成 original article 是相當困難的事,最常卡住的,就是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但透過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 這三種文體,我們不只能累積寫作經驗、培養臨床感,更能展現臨床獨特觀點,建立屬於自己的發表履歷。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工作坊》旨在協助學員,將臨床工作中的特殊發現、技術改良、整體思維,化成實際發表的文體。課程教的快速發表方式,都是光明正大可用的招數,只要用對時機,就跟暗黑秘技沒兩樣

 

為了得到同學最真實的回饋與意見,工作坊採用匿名問卷統計,讓團隊能夠針對課程與流程再做優化調整。本次全部分數皆高於 4.73 分,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回饋!

 

根據課前的統計分析,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本次的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許多朋友分享了課程帶來很大的幫助,不管是在製圖、文章或投稿,即使是已有投稿經驗的學員也很有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同學最務實的支援。

 

謝謝各位藉由滿意度評比與手寫回饋給我們的鞭策,各種匿名建議,團隊均已在會議中提出討論,規劃調整方向,並且執行。感謝各位的參與和鼓勵!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對於資源缺乏的研究者,想要免 IRB、免收案就能學術起步嗎?現在有兩個選擇囉!無論是評估一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療效,或是評估多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效果,兩種工具在手,產線更多。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課程可以幫助你!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5 / 11 / 10

2025 / 11 / 8(六)醫學影像呈現大獎:劉彥均醫師、陳韻文醫師

 

 

 

 

即使是已經有投稿經驗的同學,在中午互動實作時也感到很意外,發現原來還有很多細節之前自己沒有注意到。例如如何去優化套圖的一致性,裁切範圍或者微調角度等等,而這些雖然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操作時還是需要有清楚的引導跟協助,才能快速上手。

 

同學們所上傳的內容事實上都已經相當不錯,能夠建議的並不多,以下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少數還能給大家建議的細節,以及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精彩作品。

 

 

那些還能給點小建議的細節

 

 

 

 

箭號的尖端建議實際碰觸到要指的東西,目前還剩下一點點距離,再拉近一點就更棒了!箭號的尾部變成平的,表示尾巴拉得不夠進去,再拉進去一點效果會更好!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