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iginal article x 75
原創論文連續三個月維持在 50 篇以上,6 月(55 篇)、7 月(53 篇)、8 月(53 篇)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位學員發表!



問:請問校長,你好幾個課程,公開開課都超過 10 年了,請問你是怎麼管理課程更新的?我的意思是,你會固定什麼時間就要更新內容嗎?還是根據時代調整?像是最近 AI 的改變就很快,過去也有 OA 期刊浪潮的出現,你都怎麼管理這些改變?
答:(蔡依橙)
的確,我們是經常在做大小改款的。最近則是多為持續的小改款。
主要的原因就如你說,世界一直在變,我們希望來到課堂上的初學者所聽到的,是「今天」「這個時候」一個初學者該聽到,而且聽到之後能起步的內容。
OA 浪潮出現後,我們一直在持續評估其影響,早期看我部落格的朋友都知道。之後我也親自去擔任 OA 期刊的審閱者,感受一下幾家不同出版社的經營效率跟決策模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跟同學說,究竟現在的學術狀況變成如何。
各醫院對期刊的策略,我們也通過校友的升等經驗跟持續回饋得知。
至於 AI 這波浪潮,也是一樣,一開始我們就是積極使用,而且嘗試挑戰一些學術上使用的可能性,才知道哪些功能依然是胡扯,哪些功能竟然已經變成比較可信。
我們會在每次開課前,看看課程的內容,覺得老舊的就拿掉,然後換上對初學者更有用的內容。
在遇到有意思的改變時,也是第一時間就去思考,該怎麼融入我們的課程中。
有必要的話,就整堂課換掉,如果換掉的堂數較多,就乾脆做全課程大改款。
這跟臨床工作一樣,我們吸收新知,有了新的想法,知道怎麼做會對患者最好,明天門診或明天的手術就能應用上,以前的患者回診時,也會逐漸用上新的治療。
在課程這邊,就是 Office Hour 作為聯繫,如果同學有來問學術或個人品牌或各種領域的問題,我們都會用現在的想法,用最新的回答方式,來回覆。
會這樣積極改款,而且每一梯次的新同學都覺得學到很多,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在思考事情。
這件事情並不容易做到,但你實際來課堂都能感受到。
提供對「學習者」最有幫助的內容。我們就是根據這個在持續調整的。


問:校長上次提到,AI 工具可以克服「英文」不好的問題,大幅降低進入學術研究的門檻。我想問的是,AI 工具變化好快,校長是怎麼看的,因為我實在沒有時間認識所有的工具,也沒辦法全部都付費,不正確的部份怎麼辦?
答:(蔡依橙)
目前 AI 工具的確快速發展中,但趨勢已經逐漸出來了。
願意付費的人,六成以上都是付到 ChatGPT。所以現在的 AI 工具,就是 ChatGPT,以及「其他」。
這個「其他」裡面,目前最強勢的是 Google 家族,因為 Google 提供的服務跟掌握的資料,還有長期使用者多,是最有可能與 ChatGPT 一戰的。
我因為都訂閱過,作為實際付錢的消費者,你真的會覺得 ChatGPT 一直在進步,努力擴展應用範圍,並優化使用者體驗。
以前 ChatGPT 畫圖慢,後來吉卜力風格燒起來,大家才發現原來已經畫得這麼好了。過去我還訂閱 Midjourney 來畫圖,後來就沒繼續。



問:我英文不夠好,要寫英文論文投稿國際期刊,壓力超大,ChatGPT 可以怎麼幫助我?還是我該先去背單字?
答:(蔡依橙)
這個時代,英文不好不再是「硬障礙」,有太多相關的工具可以協助你。

2025 年 11 月 8 日(六)9:00a – 4:40p
集思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 台中高鐵站旁
梁宗榮醫師 / 蔡依橙醫師

【睽違一年,首次台中高鐵開課,今年僅次一班。】
將臨床想法整理發表,登上 PubMed 讓世界看見!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常遇到少見個案、創新的治療方式、或改良後更有效的技術。這些都是專業生涯中的寶藏題材,但若缺乏正確的整理與寫作能力,往往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錯過。
對於剛起步的研究者,original article 常受限於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一年能完成的數量有限。但透過 case report、technical note、review article 這三大文體,不僅能快速累積寫作經驗,更能展現臨床獨特觀點,建立屬於自己的發表履歷。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不只是教你寫而已,更從案例收集 → 技術呈現 → 期刊評估 → 圖片製作 → 退稿再投策略,完整模擬臨床發表的實戰流程。兩位講師結合多年發表與審稿經驗,讓你了解 reviewer 真正在意的細節。
課程還包含互動實作:你可以帶著自己的個案素材,學會製作符合 SCI 期刊標準的醫學影像與圖表,讓文章內容與呈現同樣專業。
這次,不僅是睽違一年的再開班,更是首次移師交通方便的台中高鐵集思,不管北中南的臨床工作者,也能就方便上課。
無論你是剛起步的新手,或是想增加發表策略的臨床醫師,這將是讓你的臨床想法真正被世界看見的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