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article x 53
原創論文連續三個月維持在 50 篇以上,6 月(55 篇)、7 月(53 篇)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位學員發表!
兒童玩耍時,手肘附近骨折是常見的意外,醫生通常會使用「交叉固定」的治療方式,讓骨頭更穩固地癒合,然而,這類手術有時候會傷到尺神經,可能會導致手部無力、感覺異常,嚴重影響兒童的日常生活。
根據統計,這類手術有 4% 機率造成尺神經損傷。楊鎮源醫師團隊為了改善手術後兒童尺神經損傷無法恢復的問題,深入研究「前骨間神經轉移至尺神經運動分支」的新技術,希望能加速神經的恢復。
這次研究對象是一名 13 歲男孩,因骨折接受手術後,出現了明顯的尺神經損傷問題。男孩經歷傳統的保守治療,像是服用維他命 B 和復健訓練,但症狀仍然沒有顯著改善。因此,楊鎮源醫師團隊決定使用這項新技術,嘗試解決孩童手部無法正常運作的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這名 13 歲男孩接受新技術治療後,手部功能和力量有明顯改善:術後六個月,原本變形的手指恢復正常,手指與拇指的抓握力從原本的 7 公斤增至 22 公斤,並且手指的夾持力也有顯著提升,且術後沒有發生任何急性或慢性併發症。
這項新技術為那些歷經傳統保守療法卻無效的兒童患者,提供另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協助患者早日恢復手部功能。
恭喜楊醫師!
不想錯過臨床上任何一個有發表機會的個案嗎?這支影片分享梁醫師的獨特經驗,教你如何把握住這每一次發表的機會,並運用創新的方法解決臨床難題!
作者: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參加《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的初衷,是感覺自己在個案報告方面有所不足,也是我 2021 年許的願。雖然有撰寫文章以及統合分析的經驗,但需要累積自己的病人資料時,仍然感到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技巧。
開始之前,一個有效的策略是「反向工程」。
是先了解目標期刊的需求,再進行個案報告和研究的設計;或者是先了解自身升等的需求,這樣可以確保我們的工作可以一魚多吃,更符合期刊的要求,增加發表的機會。
原本認為的做法,是先寫多再逐步刪減會比較容易,但高手們直接打臉,應該是先寫少再逐步增加,減少工作量。無法一圖入魂的,考慮用更多圖;無法一句說的,再增加一個段落篇幅。先了解需求和標準,然後針對目標進行量身定製。
睽違兩年,因應學員需求,《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再次登場。臨床醫師每天接觸大量個案,也許是碰到少見案例;也許是調整了醫療處置,改善病人預後,然而卻因工作忙碌或經驗不足,經常錯失大好機會。
既然在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的受限下,無法快速把所有想法都寫成 original article,那麼想快速提升自己的論文產量,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就能迅速補足這個缺口。
兩位講師透過實際發表與審稿的經驗,帶你走一次收集臨床案例、呈現自己獨特的臨床技術、做好清楚的圖片,而做出好作品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找個好買家,講師也帶領大家評估期刊,避開掠奪性期刊。甚至連不幸遇到退稿,講師們也擬定了投稿策略,讓稿件能快速找到安身之處。
而在國際學術界對於醫學影像的處理,我們以主力 reviewer 的實際經驗,整理歸納給你看,怎麼樣論文、圖片才值得接受,讓文章不管在外觀、內容、意義、技術條件上,全都能高標通過。
新思惟的講師都是過來人,深知新手們的困境與痛點,從訂定引人入勝的標題、文章架構邏輯、乾淨清晰的排版,到如何製作符合雜誌規定的好圖、圖片的規格及細節,以及如何讓人從圖表就能對文章內容有清楚的概念等,讓你了解 reviewer 內心真正在意的事情,日後面對寫作、投稿不再茫然。
「在個案的整理蒐集、投稿的流程(退稿的處理),以及發表之前的準備工作、研究的專精度等,都可以學到一流的作法。」
除了課堂中完善的攻略,課後更提供了諮詢管道,透過蔡校長每週一次的線上 Office Hour,協助同學披荊斬棘,成功走完發表之路!
要確定知道什麼是可行的,了解後續可能進度,口述告知該如何去做,由學生花時間去完成。如果指揮學生撞到死巷子,對彼此都是煎熬。
你要會,是因為遇到困難細節時,才能畫龍點睛的幫忙一下。不要幫他做,是因為都做好了,花時間的是還是你,學生一樣沒學到。
校長好,我是影像科,想寫一個病人影像的個案報告。但醫院說,這個要 IRB,也要受試者同意書。我的問題是,真的需要 IRB 嗎?這只是個案報告耶。而且患者已經檢查完畢離開醫院,我要怎麼生出同意書?有格式可以參考嗎?
答:(蔡依橙)
事實是,臺灣已經進入個案報告也要 IRB 跟受試者同意書的年代了,而且好幾年了。建議還是照規矩走。不然日後你要爭取主管、報教職升等,如果有人看你不爽送黑函,或甚至具名檢舉,你可能會受傷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