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工作坊》第一次開課,這三種文體,圖片都佔非常核心的位置,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我們安排的是,實際操作從原始影像,做到 SCI 期刊可發表的狀態,包括影像調整、尺寸處理、標記練習、修改 DPI 等。


這是《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工作坊》第一次開課,這三種文體,圖片都佔非常核心的位置,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我們安排的是,實際操作從原始影像,做到 SCI 期刊可發表的狀態,包括影像調整、尺寸處理、標記練習、修改 DPI 等。


2021 年 10 月 16 日(六)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或台中高鐵捷運旁之會議中心 視疫情狀況而定)

有!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是最適合把臨床工作中的特殊發現、技術改良、整體思維,化成實際發表的文體。
Original article 受限於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一年產量有限。許多臨床上的好技術、好個案、好想法,可考慮用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迅速增加自己的論文數量。
但這三種文體,並沒有固定格式,必須懂得如何找到適當期刊,並做好期刊評估,準備清楚的圖片,用正確的方式寫作,才不會忙了半天,卻不是學術界要的內容。
而臨床工作中,我們該如何收集案例、如何整理自己的想法、如何呈現自己獨特的臨床技術、如何做好清楚的圖片、如何評估投稿期刊、被退稿之後又該怎麼作、如何利用這些 original 以外的文體在國際學會上更進一步。都是工作坊的內容。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協助您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化作 PubMed 上一個又一個,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這個工作坊的互動實作,我們要學習做圖,也就是處理醫學影像喔!帶著自己最有希望發表的個案素材,趁上課時,練好基本動作後,應用在自己的稿件上,做成 SCI 期刊等級的圖片!
時間:2021 年 10 月 16 日(六)9:00a – 4:4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或台中高鐵捷運旁之會議中心 視疫情狀況而定)


課程設計:蔡依橙 醫師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 重不重要?當然重要。
在臺灣,由於各種升等要求規定中,往往獨尊 original article,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之後,original article 之外的文體,常被忽略。不管是研究者的發表數量,或者在研究圈中口耳相傳的寫作技術,都是以 original 為主,其他類的文體,相對式微。
不過,回顧整個醫療世界,會發現其實 original 受到重視,也只是最近 30 年的事情而已。
以 case report 來說,根據統計,1979 年的 NEJM / JAMA / Lancet,有 38% 的文章,為 case report 或 case series(小於 10 個病例數、沒有對照組,也沒有使用統計法)。是在 1971 到 1991 這段時間,case report / series 的占比才大幅下降,從 30% 降到 4%。所釋出的空間,多由各種不同等級的 original article 取代,包括 clinical trials。
不過,在醫療第一線的人就知道,這些 original 以外的文體,都有其不可取代的面向。
以上這些,都是 original article 無法有效乘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