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好,上次你分享,美國的醫學教育是從技術傳遞逐漸變成強調研究,也因此影響了今天的台灣醫療體系,這很有趣。但我想問的是,我就好好的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的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
答:(蔡依橙)
首先要先聲明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專心做醫療服務,而且持續進修,跟上醫療進步的趨勢,也引進新的觀念與方法,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
問:校長好,上次你分享,美國的醫學教育是從技術傳遞逐漸變成強調研究,也因此影響了今天的台灣醫療體系,這很有趣。但我想問的是,我就好好的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的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
答:(蔡依橙)
首先要先聲明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專心做醫療服務,而且持續進修,跟上醫療進步的趨勢,也引進新的觀念與方法,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
問:校長,像臺灣這樣,醫療領域的專業人員升遷還有評鑑,都跟學術產出綁定,是合理的嗎?因為我去開國際會議,發現新加坡醫師有在做發表的人很少,他們似乎只要專心把病人看好,就能夠過上很好的日子,不需要去做醫學研究。
答:(蔡依橙)
同學觀察的沒錯,這也是十多年前的我做過功課的領域,以下分享一些想法。也許你面對的時空環境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跟決定。我只是善意提供自己的經驗,各位斟酌使用就好。
我在 11 年前時,因為很想要創業,也注意到了新加坡的醫療制度跟臺灣有巨大的不同,臺灣是以健保局為主,而且政府有非常強大的醫療宰制力,對於醫療廣告也限制得非常嚴格。
醫學影像處理,是醫學論文寫作很重要的一塊能力拼圖,處理得好,讓審閱者愛不釋手,被接受機率就很高。
在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即使完全沒有經驗的朋友,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練習,熟悉基本功,甚至開始處理自己的圖片,做到 SCI 期刊等級的水準。
以下看看一些同學上傳的圖片,我們所給的建議,以及得獎同學們的作品!
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一般外科 許志杰 醫師
在研究和寫論文的過程中,一直都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雖然有老師和學長的指導,但仍然缺乏系統性的學習與實戰經驗,所以只能跌跌撞撞的前進。
之前早就聽說過新思惟的大名,但並未參與過相關課程,這次也是因緣際會在 FB 看到課程訊息,覺得對自己應該會很有幫助,所以就報名了。沒想到因為年中 COVID-19 疫情大爆發,以致原訂課程取消,一直到年底才終於有機會參與這次的《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答:(蔡依橙)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向工程一下,假想自己是一個主治醫師,忽然有個 PGY 說希望有機會寫 case report,有哪些狀況,你會選擇把機會給這個 PGY,而不是給自己科的住院醫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