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共享榮耀

2023 / 5 / 8

[快訊] 呂孟穎醫師團隊,分享處理冠狀動脈支架脫線移位的個案研究,獲 The Texas Heart Institute Journal 刊登!

 

 

 

 

文章介紹

 

關於冠狀動脈支架移位的處理方式,已經有多種技術以及相關的教學報導,但針對少見的支架脫線移位,卻鮮有報告。

 

呂孟穎醫師團隊,分享一例 73 歲男性病患,經歷了支架脫線移位的情況,其近端延長段卡在左主冠狀動脈,遠端段則像風箏一樣漂浮在主動脈中。在使用鵝頸微型抓取器未能成功取出脫落支架後,呂孟穎醫師團隊使用三個環形血管圈套器,成功移除了脫落支架,並且於術後,未發現明顯的血管損傷。

 

這種新穎的技術,成功地解決常規取出失敗的問題。

 

在這個案例中,呂孟穎醫師團隊也凸顯需要仔細選擇技術和運輸導管,以防止在過程中,支架被困住的潛在風險,並提供了詳細的處理支架脫線移位的實際操作方式。

 

 

恭喜呂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3 / 5 / 4

[快訊] 楊鎮源醫師團隊,關於治療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之文獻回顧,獲 Children 刊登!

 

 

 

 

文章介紹

 

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Congenital pseudo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是一種罕見疾病,其病徵是小兒脛骨自發性骨折和無法癒合,最終形成局部假關節。雖然臨床上已提出多種治療方案,但目前仍沒有統一的標準治療方式。

 

楊鎮源醫師團隊回顧了在臺中區域醫療中心,於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間,對三位之前在其他機構接受多次手術治療失敗的 CPT 患者,在病灶上進行腫瘤切除,以及對側帶血管之游離腓骨移植(vascularized fibular bone graft,VFG)和遠端脛骨解剖型鎖定鋼板的治療。患者們在 19.3 週內完成植骨癒合,並至少追蹤了 30 個月。所有移植物均達到了骨肥大,且沒有骨吸收或局部腫瘤復發。

 

研究結果顯示,「植入 VFG 和遠端脛骨解剖型鎖定鋼板」這種方法,可以成功使骨骼固定、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康復效果,對於 CPT 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楊鎮源醫師從起步開始,逐漸在自己的領域作出特色,並開始學術演講與發表,各種疑難雜症處理成功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建立起自己在專業上的聲望,相當厲害!

 

 

恭喜楊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3 / 1 / 12

[快訊] 張元豪醫師團隊,分享川崎氏症休克症候群以盲腸炎表現之個案研究,獲 Children 刊登!

 

 

 

 

文章介紹

 

川崎氏症,是臨床上常見的,以血管擴張、發炎、發燒表現的疾病,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休克,稱為川崎氏症休克症候群。

 

如果單純只有休克,又發現冠狀動脈擴張,要診斷川崎氏症並對症下藥做治療,相對不難。但假如一開始的表現,跟其他疾病混在一起,事情就可能變得很棘手。

 

張元豪醫師團隊,分享了一例,一開始是以急性盲腸炎表現的發燒患者,但經過盲腸切除手術後,發燒依然持續,而且血壓不穩,後診斷為川崎氏症,接受 IVIG 與類固醇治療後緩解,冠狀動脈擴張也於三個月後緩解。作者並回顧文獻,發現另有兩例也可能是類似的個案。一併整理後發現,這類患者都有著症狀不典型、治療偏久,且 IVIG 較容易無效的特色。

 

作者提出這樣的個案與整理,希望提醒臨床醫師,在小孩的盲腸炎若有不典型症狀,或發燒發炎症狀較特殊時,或可考慮川崎氏症的可能性,避免延遲診斷。

 

雖然現在的醫學界,較為重視 original article,但醫學的推進,一直有個優秀的傳統,就是從個案中發現異常,並進而歸納出新疾病。川崎氏症被發現的過程,正是如此,本文也很有歷史感的呼應了這個傳統。

 

 

恭喜張醫師!

 

閱讀更多 »

2022 / 9 / 5

[快訊] 金建銘醫師團隊,關於誤傷足底筋膜後以異體移植韌帶重建之個案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文章介紹

 

足底筋膜炎是常見的足部疾病,多數以保守治療即可緩解。對於無法緩解的嚴重患者,可用手術作足底筋膜鬆弛術,稍微劃開部分區域以減壓。但在很少數的狀況下,可能因為足底筋膜本身的發炎導致強度降低,或手術時劃開的部分過大,導致足底筋膜斷裂。

 

金醫師與其團隊,就遇到一例這樣的患者,使用 MRI 評估足底筋膜斷開距離達 4.2 公分,需要重建。但因為距離過遠,直接拉過來縫補效果不好,於是他們使用異體韌帶移植來修補,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對於少見的手術併發症,分享過程、處理方式與預後,對於外科系社群很有幫助。這也是個案報告最重要的存在價值之一!

 

 

恭喜金醫師!

 

閱讀更多 »

2022 / 8 / 16

[快訊] 金建銘醫師團隊,使用血管內技術治療總髂動脈損傷之個案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文章介紹

 

對於腰椎退化性疾病,包括椎間盤突出、椎體壓迫性骨折、脊椎滑脫症等問題,腰椎手術是常見的治療。不過在少數的狀況,手術可能誤傷主動脈與其分支,導致大出血。

 

金醫師團隊,報告一位 80 歲男性,接受腰椎手術,術中血壓掉,且無法用藥物與輸液有效維持,高度懷疑為內出血。經緊急血管攝影發現,右總髂動脈破損並出血,先用氣球擴張術堵住上游止血後,再使用套膜支架重建右總髂動脈。之後患者因腹內出血多,壓迫到腎臟,導致急性腎臟損傷。經由血液透析與支持照護後,患者狀況轉好,且無併發症。

 

本例說明,在腰椎手術若發現患者血壓掉時,可考慮緊急診斷,並使用套膜支架治療,有機會避免嚴重併發症或死亡。

 

對於臨床上很有救治意義與教學意義的案例,一直都是個案報告的好主題。分享一個成功救回的個案,就有機會讓世界各地遇到同樣狀況的醫師們,提供一樣有效的治療。

 

 

恭喜金醫師!

 

閱讀更多 »

2022 / 6 / 16

用對方法 revision,把握住每一次發表的機會。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氣縱膈之教學影像,獲 JAMA Cardiology 刊登!

 

 

 

 

這是我在住院醫師第二年照顧到的個案,即使在我們有找外科的介入處置下,很不幸的這個個案最終還是死亡。在分析死亡原因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個案。

 

 

用一張清楚的醫學影像,打中審閱者的心。

 

撰寫論文最重要的就是文獻搜尋,有適當的文獻搜尋,才可以清楚知道目前大家的「已知」是什麼,而這篇文章又讓我們多知道哪些。透過文獻搜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 pulmonary barotrauma 的個案,常見的表現有皮下氣腫、氣胸、縱膈腔氣腫,然而併發心包膜積氣卻很罕見(也是我們認為他最主要的死因)。

 

我們認為這個個案富有教育意義,在困難插管的病患可能會遇到這種併發症,因此才撰寫這篇論文。

 

圖片處理的細節所用到的技巧並不多,最關鍵的步驟是如何挑選一張清楚的圖片來表達這篇論文的主題,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張電腦斷層的圖片而並非數張,這個跟《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所教的觀念一致。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