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新思惟

2021 / 10 / 22

如果二十年前就有新思惟的課可以上,該有多好?

 

作者:亞東醫院 胸腔內科 王旭輝 醫師

 

 

 

 

先說結論,如果二十年前就上過新思惟國際蔡校長的課該有多好,可以不必多繞很多的冤枉路。

 

 

看身邊的人一篇篇發表,對我來說為何這麼難?

 

其實在醫界浮沉也很久了,由醫學中心到基層,再由基層回到醫學中心,由小兒科換跑道,走到內科再到胸腔內科,外掛上一個高壓氧治療,在看病這件事上,自覺心中是比較踏實了,覺得不再有只有花拳繡腿一招半式,也比較不會擔心沒有飯吃這件事。

 

然而在寫論文這件事上,始終是我心中的一個缺憾,我的同學們現在一個個都是各大醫學中心的主任級主治醫師或教授,每每看到我的某某同學,又有論文得獎、論文等身,除了羨慕之外,只能感嘆自己能力不足,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天啊,為什麼別人寫論文好像吃飯一樣簡單,我卻覺得像是無字天書般困難重重?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22

學術研究不是只有 original article

 

作者: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內科部 鄭又誠 醫師

 

 

 

 

自從兩年前參加完 MEPA(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中間經歷了次專科考試和疫情攪局,正在離島下鄉服務的我,看到信箱裡寄來新思惟終於又再次開課的訊息,這次毫不疑問地直接信用卡刷下去,期待再次沐浴在蔡校長和各位學術研究大神們的春風下,滋潤那有點乾涸的研究魂。

 

(婷編按:鄭醫師在當時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以傑出的作品獲得「統計製圖大獎」,在先前的《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中,也獲得醫學簡報設計大獎,每一次的實作都非常用心。鄭醫師也曾參加過新思惟大型活動,以及《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對於進修自己不遺餘力,相當認真。)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22

新思惟的全新課程,帶領大家往有光的地方前進!

 

作者:雲林長庚醫院 腦神經外科 鄭為遠 醫師

 

 

 

 

我為什麼想要參加這次的工作坊?

 

本次能夠參與新的工作坊,感覺十分開心。個案報告、技術發表和文獻回顧,分別是三種不同的論文文體,在新思惟的課程裡並沒有針對這些課題專門開過課,而能在這堂課程的第一梯次就上到課,個人感覺相當幸運。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22

找最好的人學,就能探索更遼闊的未來。

 

作者:新竹馬偕 張元豪 醫師

 

 

 

 

手上有一個個案報告已經被擱置已久,但又想不到要怎麼處理較好,突然看到網頁上跳出了新思惟的新課程:《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稍微看一下介紹,發現似乎正是我現在所需要的,立馬手刀報了名。

 

沒想到在參加過後,發現真正的收穫其實遠大於此,暗自慶幸沒有躺在家糜爛,雖然一整天精實的課程真的很燒體力……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22

臨床和研究只能擇一?原來不是這樣的。

 

作者:雙和醫院 外科部 廖潔如 醫師

 

 

 

 

會報名參加這個工作坊,其實有點因緣際會。因為自己沒有寫作論文的經驗,適巧約莫一個月前主治醫師提到,可以從撰寫 case report 開始,結果在無聊滑 Facebook 的時候跳出這個工作坊,覺得怎麼那麼剛好,而先前參加過新思惟活動,當時覺得收穫滿滿,於是就報名了。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18

2021 / 10 / 16(六)醫學影像呈現大獎:施銘洋醫師、鄭為遠醫師

 

 

 

 

這是《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工作坊》第一次開課,這三種文體,圖片都佔非常核心的位置,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我們安排的是,實際操作從原始影像,做到 SCI 期刊可發表的狀態,包括影像調整、尺寸處理、標記練習、修改 DPI 等。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