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雙和醫院 外科部 廖潔如 醫師
會報名參加這個工作坊,其實有點因緣際會。因為自己沒有寫作論文的經驗,適巧約莫一個月前主治醫師提到,可以從撰寫 case report 開始,結果在無聊滑 Facebook 的時候跳出這個工作坊,覺得怎麼那麼剛好,而先前參加過新思惟活動,當時覺得收穫滿滿,於是就報名了。
作者:雙和醫院 外科部 廖潔如 醫師
會報名參加這個工作坊,其實有點因緣際會。因為自己沒有寫作論文的經驗,適巧約莫一個月前主治醫師提到,可以從撰寫 case report 開始,結果在無聊滑 Facebook 的時候跳出這個工作坊,覺得怎麼那麼剛好,而先前參加過新思惟活動,當時覺得收穫滿滿,於是就報名了。
『2021 新思惟推出全新課程《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首航現正報名中……』
因為疫情的關係,這堂新課程,一上路就走得很坎坷,首航從 5 月,延宕到現在的 10 月才終於如願上課。但也因為疫情,讓我們更能體會到,時代變化得很快,我們更需要隨時做好準備,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揮出關鍵的一擊。
「這是疫情後第一次參加的工作坊,新思惟團隊依然如先前參加過的工作坊一樣,專業、認真、含金量破表。」
臨床醫師每天許多臨床上的好技術、好個案、好想法,既然 original article 受限於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一年產量有限,那麼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就能迅速補足這個缺口,增加自己的論文數量。
課程中,兩位講師透過實際發表與審稿的經驗,從臨床醫師角度,帶你走一次收集臨床案例、呈現自己獨特的臨床技術、做好清楚的圖片。有好的作品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找個好買家,課堂中,講師也帶你評估投稿期刊,避開掠奪性期刊。
當然,自己的作品被接受,當然最完美,但如果被不幸遇到退稿,講師們也帶你梳理投稿策略,快速讓稿件找到新的出口。
一步步協助你,利用這些 original 以外的文體,在國際學會上更進一步。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是新成立的工作坊,但用心程度,依然令人驚艷,其中將醫療影像製圖完美呈現的方法,更是放諸四海皆可使用。」
在國際學術界對於影像的處理規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調整,把界線說清楚,避免不小心踩線。我們以主力 reviewer 的實際經驗,呈現並歸納給你看,被接受的論文、圖片,憑什麼被接受。甚至最受歡迎的圖說的寫法、排版,都直接給你範例參考,不管在外觀、內容、意義、技術條件上,全部都高標通過。互動時,一定可以讓你親手將臨床獲得的影像,快速地處理成 SCI 期刊可以接受的樣子。
新思惟的講師都是過來人,深知新手們的困境與痛點,從訂定引人入勝的標題、文章架構邏輯、乾淨清晰的排版,到如何製作符合雜誌規定的好圖、圖片的規格及細節,以及如何讓人從圖表就能對文章內容有清楚的概念等,讓你了解 reviewer 內心真正在意的事情,日後面對寫作、投稿不再茫然。
「太多細節,都是之前讀 / 寫文章時,沒有注意到的,很開心這次有成功報名到這堂課!」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是新思惟繼《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後,根據 reviewer 實際審稿狀況,再度推出提升論文實力的課程,滿足研究起步者的需求。我們想做的,就是希望能幫助在學術研究道路前進的伙伴們,每一位的作品,都可以在國際上受到公平的對待。
以下,一起來回顧當天學習的過程吧!
2021 年 10 月 16 日(六)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或台中高鐵捷運旁之會議中心 視疫情狀況而定)
有!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是最適合把臨床工作中的特殊發現、技術改良、整體思維,化成實際發表的文體。
Original article 受限於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一年產量有限。許多臨床上的好技術、好個案、好想法,可考慮用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迅速增加自己的論文數量。
但這三種文體,並沒有固定格式,必須懂得如何找到適當期刊,並做好期刊評估,準備清楚的圖片,用正確的方式寫作,才不會忙了半天,卻不是學術界要的內容。
而臨床工作中,我們該如何收集案例、如何整理自己的想法、如何呈現自己獨特的臨床技術、如何做好清楚的圖片、如何評估投稿期刊、被退稿之後又該怎麼作、如何利用這些 original 以外的文體在國際學會上更進一步。都是工作坊的內容。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協助您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化作 PubMed 上一個又一個,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這個工作坊的互動實作,我們要學習做圖,也就是處理醫學影像喔!帶著自己最有希望發表的個案素材,趁上課時,練好基本動作後,應用在自己的稿件上,做成 SCI 期刊等級的圖片!
時間:2021 年 10 月 16 日(六)9:00a – 4:4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或台中高鐵捷運旁之會議中心 視疫情狀況而定)
課程設計:蔡依橙 醫師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 重不重要?當然重要。
在臺灣,由於各種升等要求規定中,往往獨尊 original article,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之後,original article 之外的文體,常被忽略。不管是研究者的發表數量,或者在研究圈中口耳相傳的寫作技術,都是以 original 為主,其他類的文體,相對式微。
不過,回顧整個醫療世界,會發現其實 original 受到重視,也只是最近 30 年的事情而已。
以 case report 來說,根據統計,1979 年的 NEJM / JAMA / Lancet,有 38% 的文章,為 case report 或 case series(小於 10 個病例數、沒有對照組,也沒有使用統計法)。是在 1971 到 1991 這段時間,case report / series 的占比才大幅下降,從 30% 降到 4%。所釋出的空間,多由各種不同等級的 original article 取代,包括 clinical trials。
不過,在醫療第一線的人就知道,這些 original 以外的文體,都有其不可取代的面向。
以上這些,都是 original article 無法有效乘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