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 12 / 1

問:請問怎麼尋找友善的 reviewer?

 

 

 

 

校長好,上次投稿,因為有填上適當的 suggested reviewer,而加速不少投稿上的時間。這次我要投的,是歐洲這領域最大學會的雜誌,不知道要怎麼尋找友善的 reviewer。

 

答:(蔡依橙)

 

關於 suggested reviewer 的幾個重點,以下分享。

 

首先,其實多數的 editor 並不會用你寫上去的 suggested reviewer,畢竟他也擔心你會不會都串通好的。他一定會自己先從資料庫找人來審。但如果找到有點挫折,都沒人要答應時,他就會考慮用你的名單。

 

閱讀更多 »

2022 / 12 / 1

問:文章可以只掛單一作者嗎?

 

 

 

 

校長好,這次又是跟作者有關的問題。九月的時候收到期刊 invited review,主題跟規劃已經被編輯初步接受,內文部份我也快寫完了,不過,因為這篇文章真的只有我一個人單獨完成,沒有跟別人合作,也沒有請助理、合作夥伴、學生幫忙。

 

請問校長,文章可以只掛單一作者嗎?因為現在的學術氣氛,好像都流行「掛很多位作者」,我這樣只有一個作者會不會很奇怪?要去找些人來湊多點作者嗎?

 

答:(蔡依橙)

 

如果你真的就不想掛別人,單一作者也可以。

 

單一作者可能會引起問題的點在於,過去曾有科學造假慣犯,他的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好幾篇是單一作者,整個系列被證明都只是造假後,大家才驚覺,一個 trial 牽涉的人多,尤其還收 multi-center 資料,怎麼可能一個人完成。

 

閱讀更多 »

2022 / 11 / 24

問:研究上合作的好朋友過世了,我打算將他生前未完成的一篇論文完稿發表,該如何編列作者序?

 

 

 

 

校長好,兩次上課後都覺得收穫滿滿,對於發表上非常有幫助,真得非常謝謝新思惟團隊!但因為最近研究團隊有些變故,一直沒聯絡。

 

是這樣的,我長期研究上合作的一位好朋友最近過世,生前有一篇未完成的論文,身後我預計把他完稿發表,這部分不是很難,但卻不知道該怎麼編列作者序,以及該注意什麼?

 

請問,如果我把他編列在第一作者,是合適的嗎?需要在文章中註明嗎?我是通訊作者,所以可以聯絡得到我。

 

本來只想說就跟一般投稿一樣做,但又覺得已經是最後一篇了,想做到盡善盡美。

 

答:(蔡依橙)

 

首先是,第一作者沒問題,只要貢獻度有到,學術界並沒有對作者狀態的任何規定,你記得幫他留的電子郵件要是你能收到的,這樣萬一之後要點連結、簽名、著作權轉移等,才聯繫得到。

 

其次是,在寫文章時,有兩個作法,你可以根據對他的認識,以及你自己的判斷作決定。

 

閱讀更多 »

2022 / 11 / 7

問:我是 PGY(醫學生 / 護理師 / 技術師 / 藥師),英文也不是很好,專業醫學領域的單字也懂得不算多,真的有辦法寫出一篇 SCI 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即使你沒有背景、沒有好老師指導,上過我們的課,有了整體架構跟概念,也實際操作過,之後又有 Office Hour 可以問,一定可以的。

 

我們的研究課程,之後成功發表的醫學生、PGY、藥師、護理師、技術師、獸醫師、牙醫師、中醫師、非醫學領域的學校老師都有。以下我舉一個例子,說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閱讀更多 »

2022 / 9 / 29

問:如何挑選值得撰寫 review article 的主題?

 

答:(蔡依橙)

 

 

 

 

為了讓我們自己不做白工,寫了之後要能夠登,我會建議根據以下特色決定主題。

 

 

我們自己有成績的領域

 

你寫一篇關於某個狗皮膚病治療藥物的現況回顧,主題雖然很有意思,但審閱的時候,editor 或 reviewer 發現你過去沒有這個領域的發表,擔心你雖然很用心,但可能對於領域脈絡的萃取並不夠精準,這樣就很難被接受。

 

你可能會問,所以審閱不是 blind 的嗎?他們看得到我的資訊?

 

Editor 一定知道你是誰,而 reviewer 也很可能知道你是誰。學術審閱並不常是 double blind 的,single blind 也不少,也就是你不知道誰審你,但審閱者卻知道你是誰。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學術界普遍認為,世界那麼大,總有人作假。如果我們真的只看作品,很容易會被超級有意思的結果所驚豔,能夠知道你是誰、你以前做過什麼、你在哪裡工作、你是哪個團隊的,對於他們接受文章,會多一點信心。

 

閱讀更多 »

2022 / 9 / 5

[快訊] 金建銘醫師團隊,關於誤傷足底筋膜後以異體移植韌帶重建之個案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文章介紹

 

足底筋膜炎是常見的足部疾病,多數以保守治療即可緩解。對於無法緩解的嚴重患者,可用手術作足底筋膜鬆弛術,稍微劃開部分區域以減壓。但在很少數的狀況下,可能因為足底筋膜本身的發炎導致強度降低,或手術時劃開的部分過大,導致足底筋膜斷裂。

 

金醫師與其團隊,就遇到一例這樣的患者,使用 MRI 評估足底筋膜斷開距離達 4.2 公分,需要重建。但因為距離過遠,直接拉過來縫補效果不好,於是他們使用異體韌帶移植來修補,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對於少見的手術併發症,分享過程、處理方式與預後,對於外科系社群很有幫助。這也是個案報告最重要的存在價值之一!

 

 

恭喜金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