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怎麼知道自己的文章適合投文獻回顧呢?有些 journal 的文獻回顧要 editor invite 才可以投。對於要回顧的主題,自己有相關 original article 是必要條件嗎?
答:(蔡依橙)
首先,的確有些頂尖期刊不接受自由投稿,都要 editor 邀請的才考慮。這種的,我們還在起步階段,就先不往這邊思考。畢竟接受自由投稿 review 的期刊還是很多。


要怎麼知道自己的文章適合投文獻回顧呢?有些 journal 的文獻回顧要 editor invite 才可以投。對於要回顧的主題,自己有相關 original article 是必要條件嗎?
答:(蔡依橙)
首先,的確有些頂尖期刊不接受自由投稿,都要 editor 邀請的才考慮。這種的,我們還在起步階段,就先不往這邊思考。畢竟接受自由投稿 review 的期刊還是很多。


答:(蔡依橙)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向工程一下,假想自己是一個主治醫師,忽然有個 PGY 說希望有機會寫 case report,有哪些狀況,你會選擇把機會給這個 PGY,而不是給自己科的住院醫師呢?



並不罕見的病例如何吸引審稿者目光?已經有人發表過的個案報告,如何與人不同或是找出不同意義,而有機會可以被接受呢?
答:(梁宗榮)
要遇到從來沒有人發表過的個案報告,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很重要說 3 次)。通常我們遇到的,都是別人有發表過的,但這不代表它沒有被再次發表的價值。

作者:雲林長庚醫院 腦神經外科 鄭為遠 醫師

本次能夠參與新的工作坊,感覺十分開心。個案報告、技術發表和文獻回顧,分別是三種不同的論文文體,在新思惟的課程裡並沒有針對這些課題專門開過課,而能在這堂課程的第一梯次就上到課,個人感覺相當幸運。

作者:新竹馬偕 張元豪 醫師

手上有一個個案報告已經被擱置已久,但又想不到要怎麼處理較好,突然看到網頁上跳出了新思惟的新課程:《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稍微看一下介紹,發現似乎正是我現在所需要的,立馬手刀報了名。
沒想到在參加過後,發現真正的收穫其實遠大於此,暗自慶幸沒有躺在家糜爛,雖然一整天精實的課程真的很燒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