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技術發表

2021 / 12 / 22

2021 / 12 / 18(六)課程照片記錄

 

 

 

 

第三次來參加課程,依然精闢。許多冤枉路自己摸索過才能了解,而新思惟的講師直接告訴你其中的細節與訣竅。

 

對於忙碌的專業人士來說,時間,一向是最貴的生命成本。面對研究的起步瓶頸,與其將時間浪費在摸索試誤上,不如用一天的時間,透過系統化的學習,把寫作、製圖、投稿的技術帶回家,讓自己無痛走出舒適圈,滿懷信心邁向學術殿堂。

 

沒話說,每次來新思惟都是滿載而歸。

 

在國際學術界對於影像的處理規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調整,把界線說清楚,避免不小心踩線。我們以主力 reviewer 的實際經驗,呈現並歸納給你看,被接受的論文、圖片,憑什麼被接受。甚至最受歡迎的圖說的寫法、排版,都直接給你範例參考,不管在外觀、內容、意義、技術條件上,全部都高標通過。

 

振奮人心!之前累積已久的困惑都解決!

 

課程內容除了指出方向,還點出了初學者容易忽略的細節。講師反覆強調的核心,就是體貼 reviewer,讓 reviewer 看到一目了然的圖與圖說,是投稿者應該做到的基本功。圖片與圖說不是論文的配角,一張好圖勝過千言萬語,決定你的論文去留。

 

以下,一起來回顧當天學習的過程吧!

 

閱讀更多 »

2021 / 12 / 20

2022 / 3 / 5(六)活動內容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
文獻回顧工作坊

Case report, technical note and review article workshop

 

 

2022 年 3 月 5 日(六)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是新成立的工作坊,但用心程度,依然令人驚艷,其中將醫療影像製圖完美呈現的方法,更是放諸四海皆可使用。」「太多細節,都是之前讀 / 寫文章時,沒有注意到的,很開心這次有成功報名到這堂課!」「如果二十年前就有新思惟的課可以上,該有多好?

 

20 年前沒有新思惟,但 2022 年有!首航開班獲得高滿意度回饋的《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3/5(六)全新梯次,這次別錯過囉!

 

  • 在臨床上,我有特別的 idea,有沒有辦法在短時間,讓世界看見?
  • 我的研究剛起步,資源少,有什麼方式可以快速累積寫作經驗?

 

有!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是最適合把臨床工作中的特殊發現、技術改良、整體思維,化成實際發表的文體。

 

Original article 受限於 IRB 與受試者同意書,一年產量有限。許多臨床上的好技術、好個案、好想法,可考慮用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迅速增加自己的論文數量。

 

但這三種文體,並沒有固定格式,必須懂得如何找到適當期刊,並做好期刊評估,準備清楚的圖片,用正確的方式寫作,才不會忙了半天,卻不是學術界要的內容。

 

而臨床工作中,我們該如何收集案例、如何整理自己的想法、如何呈現自己獨特的臨床技術、如何做好清楚的圖片、如何評估投稿期刊、被退稿之後又該怎麼作、如何利用這些 original 以外的文體在國際學會上更進一步。都是工作坊的內容。

 

《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協助您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化作 PubMed 上一個又一個,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這個工作坊的互動實作,我們要學習做圖,也就是處理醫學影像喔!帶著自己最有希望發表的個案素材,趁上課時,練好基本動作後,應用在自己的稿件上,做成 SCI 期刊等級的圖片!

 

 

時間:2022 年 3 月 5 日(六)9:00a – 4:4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快速增加論文發表量

 

閱讀更多 »

2021 / 12 / 1

問:要怎麼知道自己的文章適合投文獻回顧呢?自己有相關 original article 是必要條件嗎?

 

 


 

 

要怎麼知道自己的文章適合投文獻回顧呢?有些 journal 的文獻回顧要 editor invite 才可以投。對於要回顧的主題,自己有相關 original article 是必要條件嗎?

 

答:(蔡依橙)

 

首先,的確有些頂尖期刊不接受自由投稿,都要 editor 邀請的才考慮。這種的,我們還在起步階段,就先不往這邊思考。畢竟接受自由投稿 review 的期刊還是很多。

 

閱讀更多 »

2021 / 11 / 23

問:並不罕見的病例如何吸引審稿者目光?

 

 

 

 

並不罕見的病例如何吸引審稿者目光?已經有人發表過的個案報告,如何與人不同或是找出不同意義,而有機會可以被接受呢?

 

答:(梁宗榮)

 

要遇到從來沒有人發表過的個案報告,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很重要說 3 次)。通常我們遇到的,都是別人有發表過的,但這不代表它沒有被再次發表的價值。

 

閱讀更多 »

2021 / 10 / 18

2021 / 10 / 16(六)醫學影像呈現大獎:施銘洋醫師、鄭為遠醫師

 

 

 

 

這是《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工作坊》第一次開課,這三種文體,圖片都佔非常核心的位置,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我們安排的是,實際操作從原始影像,做到 SCI 期刊可發表的狀態,包括影像調整、尺寸處理、標記練習、修改 DPI 等。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