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PubMed

2022 / 11 / 24

問:研究上合作的好朋友過世了,我打算將他生前未完成的一篇論文完稿發表,該如何編列作者序?

 

 

 

 

校長好,兩次上課後都覺得收穫滿滿,對於發表上非常有幫助,真得非常謝謝新思惟團隊!但因為最近研究團隊有些變故,一直沒聯絡。

 

是這樣的,我長期研究上合作的一位好朋友最近過世,生前有一篇未完成的論文,身後我預計把他完稿發表,這部分不是很難,但卻不知道該怎麼編列作者序,以及該注意什麼?

 

請問,如果我把他編列在第一作者,是合適的嗎?需要在文章中註明嗎?我是通訊作者,所以可以聯絡得到我。

 

本來只想說就跟一般投稿一樣做,但又覺得已經是最後一篇了,想做到盡善盡美。

 

答:(蔡依橙)

 

首先是,第一作者沒問題,只要貢獻度有到,學術界並沒有對作者狀態的任何規定,你記得幫他留的電子郵件要是你能收到的,這樣萬一之後要點連結、簽名、著作權轉移等,才聯繫得到。

 

其次是,在寫文章時,有兩個作法,你可以根據對他的認識,以及你自己的判斷作決定。

 

閱讀更多 »

2022 / 9 / 29

問:如何挑選值得撰寫 review article 的主題?

 

答:(蔡依橙)

 

 

 

 

為了讓我們自己不做白工,寫了之後要能夠登,我會建議根據以下特色決定主題。

 

 

我們自己有成績的領域

 

你寫一篇關於某個狗皮膚病治療藥物的現況回顧,主題雖然很有意思,但審閱的時候,editor 或 reviewer 發現你過去沒有這個領域的發表,擔心你雖然很用心,但可能對於領域脈絡的萃取並不夠精準,這樣就很難被接受。

 

你可能會問,所以審閱不是 blind 的嗎?他們看得到我的資訊?

 

Editor 一定知道你是誰,而 reviewer 也很可能知道你是誰。學術審閱並不常是 double blind 的,single blind 也不少,也就是你不知道誰審你,但審閱者卻知道你是誰。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學術界普遍認為,世界那麼大,總有人作假。如果我們真的只看作品,很容易會被超級有意思的結果所驚豔,能夠知道你是誰、你以前做過什麼、你在哪裡工作、你是哪個團隊的,對於他們接受文章,會多一點信心。

 

閱讀更多 »

2022 / 8 / 16

[快訊] 金建銘醫師團隊,使用血管內技術治療總髂動脈損傷之個案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文章介紹

 

對於腰椎退化性疾病,包括椎間盤突出、椎體壓迫性骨折、脊椎滑脫症等問題,腰椎手術是常見的治療。不過在少數的狀況,手術可能誤傷主動脈與其分支,導致大出血。

 

金醫師團隊,報告一位 80 歲男性,接受腰椎手術,術中血壓掉,且無法用藥物與輸液有效維持,高度懷疑為內出血。經緊急血管攝影發現,右總髂動脈破損並出血,先用氣球擴張術堵住上游止血後,再使用套膜支架重建右總髂動脈。之後患者因腹內出血多,壓迫到腎臟,導致急性腎臟損傷。經由血液透析與支持照護後,患者狀況轉好,且無併發症。

 

本例說明,在腰椎手術若發現患者血壓掉時,可考慮緊急診斷,並使用套膜支架治療,有機會避免嚴重併發症或死亡。

 

對於臨床上很有救治意義與教學意義的案例,一直都是個案報告的好主題。分享一個成功救回的個案,就有機會讓世界各地遇到同樣狀況的醫師們,提供一樣有效的治療。

 

 

恭喜金醫師!

 

閱讀更多 »

2022 / 6 / 16

用對方法 revision,把握住每一次發表的機會。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氣縱膈之教學影像,獲 JAMA Cardiology 刊登!

 

 

 

 

這是我在住院醫師第二年照顧到的個案,即使在我們有找外科的介入處置下,很不幸的這個個案最終還是死亡。在分析死亡原因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個案。

 

 

用一張清楚的醫學影像,打中審閱者的心。

 

撰寫論文最重要的就是文獻搜尋,有適當的文獻搜尋,才可以清楚知道目前大家的「已知」是什麼,而這篇文章又讓我們多知道哪些。透過文獻搜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 pulmonary barotrauma 的個案,常見的表現有皮下氣腫、氣胸、縱膈腔氣腫,然而併發心包膜積氣卻很罕見(也是我們認為他最主要的死因)。

 

我們認為這個個案富有教育意義,在困難插管的病患可能會遇到這種併發症,因此才撰寫這篇論文。

 

圖片處理的細節所用到的技巧並不多,最關鍵的步驟是如何挑選一張清楚的圖片來表達這篇論文的主題,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張電腦斷層的圖片而並非數張,這個跟《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所教的觀念一致。

 

閱讀更多 »

2022 / 3 / 7

2022 / 3 / 5(六)課程滿意度 與 手寫回饋

 

 

 

 

對於剛起步的研究者,要在短時間內找到足夠資源、完成 original article 是相當困難的事,但我們可以透過 case report / technical note / review article 這三種文體,來累積寫作經驗、培養臨床感。《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工作坊》旨在協助學員,將臨床工作中的特殊發現、技術改良、整體思維,化成實際發表的文體。

 

為了得到同學最真實的回饋與意見,工作坊採用匿名問卷統計,讓團隊能夠針對課程與流程再做優化調整。本次全部分數皆高於 4.67 分,最高達 4.92 分,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回饋!

 

根據課前的統計分析,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 曾經參加新思惟工作坊或活動的老朋友,高達 83%。
  • 年齡區間為 25-43 歲,課程專為初學者量身規劃,內容易懂好吸收,無論年齡或資歷深淺,均能輕鬆上手。
  • 男性學員佔 91%,比例為歷屆梯次中最高。
  • 學員多為醫院服務或訓練的醫師,在現今醫院以論文為導向的評價體系中,擁有自己的學術成績,就能比同儕把握更多機會,獲得升遷的關鍵。
  • 學員中主治醫師佔 58%,略高於PGY 到研究醫師(表示還在訓練中)33%。在臨床忙碌之餘,也要奠定研究基礎、學會寫作技能,對往後醫學職涯的發展相當有助益。
  • 無發表經驗的同學占 50%,與新思惟過往的學員統計相仿。來到課堂的伙伴大多都是新手,希望未來能從 0 到 1,在學術路上順利發表。
  • 本次的學員組成包含 實習生、PGY、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診所院長,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協助諸多校友突破困境登上 PubMed,過往也有藥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校友,獲得傑出榮耀,今年更是佳訊不斷,期待課後同學們也能捎來好消息。

 

本次的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許多朋友分享了課程帶來很大的幫助,不管是在製圖、文章或投稿,即使是已有投稿經驗的學員也很有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同學最務實的支援。

 

謝謝各位藉由滿意度評比與手寫回饋給我們的鞭策,各種匿名建議,團隊均已在會議中提出討論,規劃調整方向,並且執行。感謝各位的參與和鼓勵!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2 / 1 / 18

[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肝膿瘍併發腦室炎之影像,獲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刊登!

 

 

 

 

文章介紹

 

肝膿瘍是常見的腹部感染之一,最常見菌種就是稱做 KP 的克列伯氏肺炎菌,一般來說,使用引流與抗生素,便能有效控制。而蔡醫師團隊,這次報告一位在肝膿瘍後,併發腦室炎的患者,並有腦脊液之細菌培養確認。

 

蔡醫師根據《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所學,將圖片做了專業等級的準備,並為這個個案找到臨床與教學意義,讓影像順利被頂尖期刊接受,相當厲害!

 

 

恭喜蔡醫師!

 

閱讀更多 »